“绿氢是一个生而全球化的产业” | 关注COP29

2024-11-20 19:30:29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绿氢是一个生而全球化的产业。”11月1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召开的“氢能助力气候行动:迈向净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未来”主题边会上,海德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昌晟说。

据了解,全球已公布并投入运营的低排放制氢项目,主要集中在中、美、欧、日,且大部分项目仍处于早期可研阶段或建设期。目前,“开放产业链合作、开放全球合作对于共同推动绿氢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姚昌晟说。

绿氢是世界各地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零碳能源,具有原料、燃料和储能介质等多重属性,是重要的‘能源连接器’,必将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马永生说。

氢能不仅可以作为连接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桥梁和纽带,还便于将传统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连接起来,实现二者平稳过渡。同时,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让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输出得到吸纳,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与电能耦合,可增加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弥补电力不可存储的问题;与煤炭清洁耦合高效利用以及优质廉价煤开发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此外,氢能可运输的特点,也可实现分布不均衡的可再生资源的再分配。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在“净零排放”下,2030年全球工业用氢需求达1亿吨,占全球用氢规模的47%;2050年,全球工业用氢规模约1.4亿吨,占全球用氢规模的26%。目前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战略,涵盖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以上。美国是全球最早将氢能及燃料电池作为能源战略的国家,日本是全球第一个提出实现氢能社会的国家,德国是推出全球首款以氢为能源的火车的国家等。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氢气产销国,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氢能产业正处于由关键技术研发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发展阶段。截至6月末,我国累计建成加氢站456座,全球占比36.1%,居世界之首。

“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行业公认的‘明日之星’。”全球发展智库首席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说。

绿氢产业链长、环节多需要全球合作

“绿氢正如一切新能源在发展之初,面临着与老能源的经济性竞争。降低绿氢成本是推动氢能可持续、可负担的关键。”姚昌晟说。

据了解,绿氢环节产业链长,且环节众多,其中绿氢制取环节,包括水电解、高温分解、工业尾气制氢及其他新兴技术等技术类型;储运环节,包括高压气态储运氢、低温/有机液体储运氢、固体储运氢等;加注环节,则需要发展储运氢特制钢材等技术,在下游应用领域所面临的技术和材料则更为细分和多元。“氢能具备多元化的应用场景,预计未来实现‘多点开花’。”辜胜阻说。

“绿氢商业模式跨越全球,每个环节的提升都需要持续、专注的投入。在绿电—绿氢—绿氢消纳的全新价值链上,绿氢的投资者和运营者既面临着全链条的技术挑战,也面临着商业模式与经济性的挑战。”姚昌晟说,因此绿氢有着全球化的特征,也有着非常强的区域特点,这与每个地区的能源禀赋、消纳场景与政策条件都非常相关。

“明确且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可以增强长期投资的确定性。”辜胜阻说,目前各国政府正加快制定有关低排放氢气环境标准,通过国际互认机制和统一框架,减少氢气供应链中的制度成本。

据介绍,中国提供的镁基金属固态储氢技术和加氢站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日本、巴西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以支持热电联供项目的发展。欧洲企业引进中国方形插片式电解槽及数字化绿电制氢控制系统,促进欧洲本地制氢产业发展。中国还与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和沙特电力水务公司合作,助力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建立绿色氢生态体系。

“我们积极寻求在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氢能装备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机会,助力实现中国氢能产业与全球同轨进步。”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王语懿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