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基本问题,引发出一场师生的思想碰撞……

2023-02-20 11:40:26 - 金融时报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恐怕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基本而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经济学认为,有形的货币才是钱,信用和债务是以此为基础衍生的虚拟现象。但随着更多研究和数据的出现,现代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货币是由债务记录和清算系统构成的社会技术,它的核心是信用。

这个基本问题,引发出一场师生的思想碰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教授在《货币从哪里来?》的推荐语中写道,绝大多数人相信货币必须有价值,而忽视货币所体现的“信用”关系。事实上,在人类社会进入信用本位之前,多数人坚信货币有价值而且必须是有价值的;诸如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金汇兑本位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货币制度安排,其根本目标就是为某种自身“无价值”的货币寻找可靠的“货币锚”,便是这种误读的理论体现。

当前,国际社会每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某些恢复金本位之论,如今更有石油本位、天然气本位之论。

其实,对于被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货币制度”的金本位,早就有学者(施瓦茨,2008)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19世纪末的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英镑/信用货币本位制……这种制度性结构,注定了金本位在经济中并不是中立的。”

另有学者(金德尔伯格,2010)更具体地指出了这种制度的运行机制:“这是一个被管理的体系,管理中心是英格兰银行……英镑汇票在全球交易或成为外国的紧密替代货币,而英镑利率则由伦敦操纵,所以,金本位制就是英镑本位制。”推演下去,如今的国际货币制度,更是不加修饰的美元本位制。而有些人坚称货币必须有价值更是没有道理的。

仔细思索一下:在我们引为骄傲的“交子”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背后,可曾有任何的价值基础?中国历朝通行的铜币,有什么价值支撑吗?这些铜币自身的价值能够支撑其交换价值吗?如果认真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结论是,数千年的中国货币史,其实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

这个基本问题,引发出一场师生的思想碰撞……

浙江现代数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长周子衡则从货币计量、货币支付、货币发行三个层面对“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这一命题进行证伪。

作为李扬教授的学生,周子衡表示,第一,虽然计量的需求或来自“交换”或“分配”等需要,提供了“动机”或“目的”,但是交换或分配活动并不必然派生出货币计量的标准单位。因此,不应当将货币计量无端地指定为信用关系。

第二,货币支付与信用支付截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信用发生恰恰意味着没有发生货币给付。即便货币本质是信用关系,仍旧不能认定每一笔货币支付都是信用安排,都映射出信用关系。因此,将货币支付与信用活动画上等号是逻辑不通的。

第三,货币史上,并非所有货币发行都是信用发行,且各有成败。单以信用发行为据,不免以偏概全。退而求其次,仅就银行货币或法币而言,货币本质是否可以确定为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基本问题,引发出一场师生的思想碰撞……

两位专家的观点都有着充足的理论支撑和逻辑证明。学术争论的目的不是寻找一份标准答案,而是期望能给读者朋友们在理论创新的探索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