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前沿 | 沈阳药科大学在小分子真菌CYP51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转自:药学进展
沈阳药科大学在小分子真菌CYP51抑制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PPS
近日,药物化学权威期刊European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IF=7.088)发表了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郭春教授课题组在小分子真菌CYP51抑制剂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目为“Discoveryofnovelselenium-containingazolederivativesasantifungalagentsbyexploitingthehydrophobiccleftofCYP51”。
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是目前拥有最多上市药物的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该酶参与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过程,抑制该靶点可有效地抑制真菌繁殖。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该靶点的代表性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随之而来的真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结构新颖的抗真菌药物。
为提高抗真菌活性并解决耐药问题,课题组结合CYP51蛋白晶体结构,以氟康唑为先导化合物,采用柔性二硒醚为连接臂,创新性地引入双疏水性尾端,希望充分占据CYP51蛋白的疏水通道II,以提高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活性研究结构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比氟康唑更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B01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为氟康唑的4-64倍,并且表现出抗耐药真菌活性、杀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此外,化合物B01还具有较高的代谢稳定性、低细胞毒性和低溶血作用等特点。化合物B01腹腔注射给药可明显降低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的肾脏载菌量,具有良好的体内抗真菌活性,还表现出了较低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氟康唑的三氮唑仅作用于CYP51蛋白疏水通道II的浅部区域,而化合物B01新引入的双疏水尾端可占据疏水通道II的浅部区域和深部区域,从而表现出更优的活性和抗耐药真菌活性。本研究创新地引入双疏水性尾端,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s://srd.syphu.edu.cn/info/1020/3221.htm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处
美编排版:陈鑫茹
文章审核:童景阳陈鑫茹
责编:杨禹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或观点;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页,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0.760,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由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近两百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联系《药学进展》↓↓↓
编辑部官网:pps.cpu.edu.cn;
邮箱:yxjz@163.com;
电话:025-83271227。
欢迎投稿、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