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古代“邕江诗人”的遗珠之作

2024-02-20 06:12:18 - 南宁日报

重拾古代“邕江诗人”的遗珠之作

◎木容 

诗史铿锵 情留江城

镇南将军莽依图(又作“蟒吉图”)在南宁军营中去世,使康熙帝原先制订的“由桂入滇清剿吴逆残部”军事计划暂时搁浅。莽依图本是康熙帝心目中剿灭吴周政权、安民抚边的将才之选,康熙帝对其评价是:“莽依图在行间甚著劳绩,且属下兵民俱称其善;凡所过地方,亦不扰害百姓。”

都统勒贝继之代管南宁军务,但其庸碌作风不能服众,将士反而更念叨莽依图在世时的好处。明清八大家之一、清《韶州府志》纂修者廖燕撰《二十七松堂集》“卷十四·传·蟒将军传”记载:“公御军严肃,然亦不多杀戮,其下畏之如神明。性谦让不伐,能与士卒同甘苦,尤善于筹划,以故战无不克。所在立祠祀……公能奋不顾身,卒以偏禆而膺大任,克复两粤,厥功大矣。且公忠诚罔贰而内行凛然,似将才不足以尽之,殆古君子之流亚欤。”莽依图传记中所谓“善于筹划”,实是作为参谋的顾八代运用兵法辅弼之功。

莽依图去世后,顾八代在邕候旨期间,多次徘徊于邕江边、南楼上,有感而生作《蟒镇南寝疾》《怀故镇南将军蟒公》《哭镇南将军》《再哭蟒镇南》《将进滇池临行哭别蟒镇南》等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亡友入骨至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再哭蟒镇南(之二)》追忆莽依图战功,有“邕江歼上将,梧郡系穷鹰”之句。这一时期较为平和之作,则有《江城晚眺》(收录于《敬一堂诗钞》“卷十三·五言排律”),诗曰:

梁信军机暇,凭城眺晚晴。

悬岩垂倒影,空谷应虚声。

山势环林密,波光荡日明。

云边孤鸟度,花外几人行。

独立千峰暮,谁怜万里情。

请看今夕月,依旧照孤清。

江城,即顾八代对江流半抱、依岸为垣的南宁城的别称。波光,倒影,云边,空谷,满眼落寞;尾句“孤清”二字,更是道尽诗人“斯人已逝,吾与谁归”的苦涩心声。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初五,康熙帝任命的征南大将军(又作“绥远大将军”)赖塔由帝都领兵至南宁。《八旗通志初集》“卷二百三十七·儒林传下·顾八代”记载:“十九年八月,莽依图卒于南宁……顾八代仍参预军务。赖塔闻顾八代明军机,首加咨访。”赖塔得顾八代之助,乃整编全军,分为三部,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陆续从南宁出师。顾八代随赖塔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启程,奔赴滇南前线,其后越飞越高、大展宏图,那就是另外一段传奇了。多年以后,在帝都养老的顾八代还在《慨老》一诗中写下“参赞两江靖,起居六诏存”之句,回忆起这段热血沸腾的军事生涯。“两江”即左江、右江,汇于三江口即为邕江。

李杨著、巴蜀书社2023年8月第一版《八旗诗歌史》“第一章鄂貌图与八旗诗歌的先声·第二节‘从戎儒士’顾八代”对顾八代的军旅诗推崇备至,认为:“他将亲身经历以诗歌进行记载,其中既有运筹帷幄的谋臣气概,也有临阵杀敌的壮士情怀,尤其是他记载平定三藩的诸多战役,颇具诗史精神……诗写得气势浩荡,骨力充沛,音节铿锵……这样的诗歌只会出现在清初,也只会出现在满洲将士的笔下,这是由历史环境和民族个性所决定的。这种气格、风骨、精神,是清初八旗诗的精髓。”书中还特别以记载顾八代领军在邕江南岸歼灭吴世琮部的《盘江破伪将军吴世琮兵纪事》(《八旗诗歌史》误记诗名,应为《盘江破伪将军吴世琮兵纪战》)一诗为例,认为“全诗客观叙事,有条不紊,多次换韵,琅琅上口,显示出他古体诗创作的娴熟程度”。

王成撰《满族文人顾八代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刊于《民族文学研究》杂志2020年05期)认为,顾八代军旅诗的文学成就之高,已超乎八旗诗派之外:“《邕州》……等颇具诗史性质,对深入研究顾八代其人其事以及清军军事行动等具有重要价值,或可补史之阙如……顾八代诗歌创作于满族文学史的拓新意义,还体现在对军旅边塞诗表现范围的扩展上……除描写战争场面、交代胜负结果、抒发思乡之愁等外,更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与实战经验……顾八代军旅边塞诗这一特点,即便置于整部中国文学史中也具有突出价值与意义。”

此外,顾八代以邕江为题的诗作,还有《邕江画策》《邕江作》等。顾八代对邕江的眷恋,可谓情深意切、似水绵长。将顾八代列为“邕江诗人”榜首,不亦宜乎?

邕江之春 播谷时节

与战乱年代的儒中猛士顾八代不同,徐锡礼只是群星璀璨的乾隆盛世里一位普通的治理地方的能吏。虽是如此,二人对邕江的美好感觉,却也不乏相近之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三十五年(1770年)期间的一个春天,徐锡礼在邕江北岸登舟,从水路赴镇安府奉议州(今广西百色市田阳区)承办军务。春雨迷蒙中,徐锡礼喜看邕江两岸繁忙的耕种景象,乃吟哦起春天的诗篇——《邕江行役十二首(之一)》(收录于清云贵总督吴振棫编集《国朝杭郡诗辑续辑》“卷十三·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至二十五年庚辰以科目为次·徐锡礼”),诗曰:捧檄田阳载晓星,片帆无恙破烟汀。连宵好雨春犂足,十里秧针贴岸青。

徐锡礼在诗后附注:“邕人播谷于山地,名曰畬禾。”畬禾实为旱稻的俗称,又名金城稻,米呈赤色,口感偏硬,宜酿酒,一般在春分后播种。由此可知,原来乾隆盛世的南宁,农户曾广种金城稻,此诗也是难得的农事史料。

徐锡礼为清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临安县东湖人氏,字执三,号春泉。说起这位诗人来邕任职之路,还真是颇为曲折。

徐锡礼在青年时期考入临安县学为生员,又获拔贡功名。徐锡礼晋京就读于国子监,期间参加顺天府乡试,意在举人功名而不获。在帝都居不易,徐锡礼为谋稻粱,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考取景山官学汉教习一职。

景山官学是从康熙朝起建立的培养内务府包衣子弟的官方专门学校,由礼部掌管教学。在创办初期,景山官学的满、汉学生共定额388名,就读后可通过官学考试(并非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至于学校师资——满、汉教习的来源,多从举人或贡生中考选。

徐锡礼边教书边备考,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顺天府乡试中脱颖而出,终成举人。但在接下来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科全国会试中,徐锡礼黯然落榜[光绪己酉科拔贡董运昌等辑修《(宣统)临安县志》“卷六·选举志二·进士·国朝”误记其为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

景山官学汉教习只是教职,并非官职。可是,如果善于利用,这也是进入仕途的一个捷径。清总管内务府奉敕纂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景山官学·选补教习”记载:“雍正……十二年九月议覆奏准,景山官学汉教习照咸安宫官学教习例,三年期满,如果实心训课、行走勤慎者,出具考语,咨部带领引见,以应升之缺补用;其训课平等者,三年期满,仍留三年,俟六年期满,照例补用;傥不实心训课者,即行参处。”

在景山官学教学三年期满,“匠心以致远,修身以自强”的徐锡礼,迎来了内务府考核教务、推荐提拔的机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