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全球共识来之不易

2022-12-20 15:10:42 -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代睿

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撰文表示,“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全球共识,既在意料之中,更感来之不易。

“要说意料之中,显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态势严峻、自然退化加剧”,潘家华指出,人与自然双输困境恶化,有限努力总体进展式微,提振雄心势在必行,加大力度刻不容缓。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责任担当——为了生物多样性,为了地球母亲,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当今。

谈及“来之不易”,潘家华表示,在于目标之勃然雄心。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转换为可测度、可报告、可核查的具有责任力和透明度的量化指标。原则性目标可以是导向性定性共识,但行动指向目标必须要有量的规定性。2010年通过的“爱知目标”,在2020年“至少17%的陆地与内陆水域及10%的海岸与海洋”纳入自然保护地。除少数国家外,多数没完成。即使这样,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一目标力度不够,必须要提振雄心。在昆明-蒙特利尔框架中,这一目标可用雄心勃然来描述:分别提升至30%,而且是在2030年,即所谓的“30-30目标”。要知道,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等生”,2020年的成效也只是以高出1个百分点的成绩勉强过线,且不说那些“爱知目标”欠账太多的国家。2022年世界人口80亿,未来人口增长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因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抑或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这一目标的挑战性不言而喻。

谈到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所发挥的作用,潘家华表示,中国作为主席国,在多变国际主场主动担当、协调各方、纵横捭阖、力挽狂澜。面临利益分歧、南北博弈的锋芒毕露,会议主席、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给全体缔约方和观察员致函,告知进展,明确难题,任命指定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部长为重大议题的联合磋商召集人,专题推进。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会议带来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框架》确定的巨大成功,不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政策努力的赞赏,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接受和采纳。

潘家华认为,《框架》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实施方案。涉及监测、规划、报告、审评、融资、能力建设、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利用、合作等。不仅为2030年行动提出了目标要求,也为2050年保护描绘了蓝图。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全球共识来之不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