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奏响眼科候诊室“音乐之光”

2023-12-20 15:00:17 - 北京晚报

月初,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在朝阳医院眼科候诊室奏响。

音乐会的演奏者是北京市盲人学校民乐团成员,他们是视障儿童,同时也是“光盲小志愿者”。音乐给这些孩子的生活增添了愉悦温暖的光,他们也希望在医院里奏响音乐,将希望之光传递出去,给候诊者带去抚慰。

盲童奏响眼科候诊室“音乐之光”

盲童奏响眼科候诊室“音乐之光”

盲童奏响眼科候诊室“音乐之光”

自豪可以用音乐安慰别人

月初,一场特别演出在朝阳医院眼科候诊室开启。三位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民乐团的视障儿童先后登台——丁绪容以一曲葫芦丝经典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开场;马明弹奏的《琵琶语》如歌如泣,掀起演出小高潮;闫文博以气势磅礴的二胡曲目《赛马》为演出画上句号……一个小时左右的演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音乐会一结束,就有候诊的患者来到孩子们身边,对他们一个劲儿地赞叹,有人还自告奋勇唱起了歌曲,“这些孩子真了不得,他们让我们的候诊时间没那么焦虑,变得温暖多了。”

北京市盲人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茹甜子坐在台下,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她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刚开始听说要找我们民乐团的孩子去演出的时候,我内心的疑惑和担心还是很多的。”茹甜子说,当时她的大脑里不断冒出各种问号——面对全然陌生的“舞台”,孩子们能适应吗?嘈杂的候诊环境里,会有人好好听吗?

第一次演出结束,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好的答案。

其实,早在演出前,学生们的态度就让茹甜子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向孩子们解释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舞台”,茹甜子用了“音乐治疗”的表述:“你们要做的就是,拿起你们的乐器,缓解患者和家属在候诊时间里的焦虑情绪。听众不是固定的,来往的人群被你们吸引了,就成了你们的听众。”

令茹甜子意外的是,孩子们听了描述后,并没有不安,反而有了更多的期待。

闫文博还专门找到茹甜子,询问老师听音乐会的人大概是什么年纪,有没有什么特点。茹甜子一愣,反问道:“你问这个干什么?”

闫文博腼腆一笑,小声解释:“我希望自己准备的曲子能更有针对性,能让他们与我的曲子产生共鸣。”这次他在候诊室演奏的曲子就很激励振奋,“希望能鼓励到同样患有眼部疾病的患者们。”

听到此,茹甜子心里一暖:“孩子们是真的把这件事儿放心上了。”

对于这场音乐会,丁绪容丝毫没觉得辛苦,反而乐在其中:“我很自豪能用音乐为别人带去安慰。”演奏过程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奶奶。“老奶奶当时是带着眼睛不舒服的孙女来看病,听到我吹葫芦丝的时候,老奶奶一个劲儿地夸我棒。”这样的正向反馈让丁绪容心里美滋滋的,“随着演奏的进行,我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候诊室里气氛的变化。”

“弹完第一首曲子,我的手都是冰凉的。”马明笑着回忆。观众的反馈给了她信心,“曲子选得真好,弹得也好”类似的赞誉不绝于耳。“妈妈告诉我,很多人听入了迷,甚至跟着我的节奏点头。”马明说,听到掌声,自己的心也放了下来,“琵琶声让大家候诊的心情放松了,哪怕是感受到了一丝丝愉快,都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学生都是在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次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他们都觉得很自豪。”茹甜子说,“已经有很多学生找我报名了,询问下次志愿者活动是什么时间。”

磨砺让乐曲更有情感

对于这些视障儿童而言,音乐不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他们生命里的光。

马明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琵琶演奏时内心的感受——清脆悦耳的声音一下子触到了心底,轻柔地抚慰了自己。梦想的种子自此种下。然而,视障人士学音乐,困难可想而知。

“手一层层地脱皮,每一个月左右就要经历一次磨出茧子、磨掉茧子的轮回。”马明伸出左手,“您看,我这左手的食指是不是跟右手长得不太一样?虽然刚刚磨掉茧子,摸起来也软软的,但还是和从没有长过茧子的右手不一样。”

马明是全盲,学习过程中最难的还是靠语言和手指去领会琵琶技法的微妙。

“指甲入弦的深浅以及触弦时与弦所交叉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揉弦与滑弦更是通过指尖透出臂、腕的力量。”学校民乐团老师张晶这几年来见证着马明的成长和进步。她描述了马明学琴的“四部曲”:先听老师做表演示范;然后听老师用语言做技术讲解;再上手感受老师演奏时手指的颤动和力量;最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反复练习,由老师手把手纠正。马明却把学习过程描绘得很诗意:“琵琶带我去看大唐盛世,也带我感受现代的浪漫,它可以带我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学习的过程中,丁绪容也在总结:“吹出来的曲子要有感情,像我们在候诊室演奏,就要让乐曲缓解患者的焦虑。”

桥梁盲童与公众的双向奔赴

举办这场特殊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契机?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表示,此前他带领团队定期为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学生们义诊。随着与孩子们交流越来越密切,陶勇越来越感觉到,这里的孩子们其实都很多才多艺。当听说有很多志愿者在医院帮助患者时,这些孩子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于是,陶勇便萌发了邀请视障学生做志愿者的想法。

与学校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以往的公益活动都是把社会力量汇集起来,送到盲校,送到孩子们身边。其实,盲校的孩子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回馈社会。”“光盲计划”公益项目经理佘兴源说。

今年11月8日,“光盲小志愿者”公益项目正式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启动。根据设想,学校民乐社团的孩子们会利用周末或平时的课余时间,走进朝阳医院,通过为患者提供音乐表演等,助力营造轻松、舒适的就医氛围,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在佘兴源看来,这样的活动是一场视障学生与公众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依托医院提供的平台,小志愿者们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向社会回馈温暖与爱,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助于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增进社会公众对视障人士的了解,能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一面。

本报记者牛伟坤文

和冠欣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