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根性”与“民族精神”
李乔
在评价和改造民族性的问题上,中国的学者历来分为两派,一派的侧重点在强调改造国民劣根性,代表人物有鲁迅;另一派的侧重点在强调弘扬优良的国民精神,这一派说不好谁是代表人物,但张岱年先生可算是一个重要人物。针对“劣根性”一词,张先生提出“良根性”的概念,还提出与之相关的“民族精神”的概念。所谓“良根性”,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民族优良的品质、精神和习惯。鲁迅讲改造国民性,是要改造那些愚昧、落后、盲从、奴性等劣根性,这个主张,张先生是赞成的。但张先生提醒道,中国人也有良根性,有许多优良的品质、精神和习惯。这个提醒是对的。张先生还说,他所说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指的是积极的民族精神,“妨碍民族发展的那不叫民族精神,能够促进民族发展的才叫做民族精神”。(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3页)
那么,张先生说的“良根性”和“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呢?关于“良根性”,张先生举例说,反压迫、反侵略、积极斗争、保持民族独立、反暴政、反专制,这些优良的品质都是良根性。实际上,良根性的例证远不止这些。张先生的主张是,“要改造劣根性,发扬良根性”。关于“民族精神”,张先生说《周易大传》上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说永远奋发向上,永不止息,永远自强,不被环境所屈服,积极奋斗;“厚德载物”是说兼容并包,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见有包容态度。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句话,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上,第48、49、67页有更详细的解释)
有人会问,这两句话在浩瀚的中国典籍里有那么高的权威和影响力吗?有的。张先生说:“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同上,第74页。《周易大传》实为战国时期的著作,但人们多认为是孔子所作)另有人会问,既然这两句话是民族精神,怎么还有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分子呢?张先生解释道:“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同上,第75页)也就是说,不是一提民族精神,就表明整个民族的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精神和行为。张先生的观点是就主流而言的,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所以这个观点是完全立得住的。对中华民族的优缺点,鲁迅和张岱年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强调的问题不同。我们读他们的书、研究他们的观点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