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2023-12-20 17:06:41 - 南风窗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作者|林杨攀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女生如果告诉男生花的名字,男生这辈子只要看到那种花,就会想起那个女生。”

2023年11月3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阿里影业官宣将翻拍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以下简称《花束》)。中国版海报上有一幅花束的拼图,缺失的两块正好是男生和女生的头像,并写着这么一句话。

消息一出,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这并不奇怪,《花束》本身就自带流量。这部由日本神级编剧坂元裕二创作剧本的电影,去年2月在国内院线上映时,就引起过一波热议,网友们称之为“文艺青年能想到的最浪漫的爱情”,豆瓣评分高达8.6,跻身“豆瓣电影Top250”。

不过,对于此次中国翻拍,不看好的声音占据主流。

网友们甚至率先魔改,开启了二次创作的热潮,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故事发生地重新书写这段爱情故事。

在北京版本中,男女主相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午夜场,散场后一起吃卤煮,偶遇了导演贾樟柯;上海版本的主角成了深夜加班的广告人,最近在淮海路上骑共享单车被交警罚款的画家陈丹青也出现在故事中;广州版本里同样有电影节的存在,不同的是,男女主得办好港澳通行证,才能去香港电影节看4K修复版的《悲情城市》。

玩梗中透着一丝荒诞感。

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故事被置换到国内的大城市后,仿佛爱情也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跟很多翻拍作品一样,《花束》不可避免地要直面本土化的困境,但更多的人借助玩梗完成了一次情绪的宣泄,就像热搜话题总结的那样,“北上广很难有花束般的恋爱。”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如果说这个东京限定的爱情故事是转瞬即逝的鲜花,那么对国内的网友们来说,到了北上广,名为爱情的这朵鲜花甚至没有开放的可能。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百分百合拍恋人的崩塌

在原版电影中,男主角小麦和女主角小娟被认为是百分百契合的恋人。

他们穿着相同的帆布鞋,喜欢用电影票根做书签,一起玩《塞尔达传说》,同样喜欢读作家今村夏子的小说,书架几乎是对方的翻版,喜欢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认得出别人认不出的小众电影导演押井守……网友们开玩笑说,假使日本有豆瓣的话,小麦和小娟对于电影和书籍的共同喜好大概高度重合。

这段恋爱的开始,编剧坂元裕二借助一系列文化符号勾勒出了男女主的文艺青年属性,他们的相遇是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了同类的味道,他们的相识是找到了“世界上另一个自己”。

同样,网友们在改编不同城市版本的故事大纲时,脑洞大开,也选择用本土的符号来替代原版中一系列鲜明的文化符号。

不论是画家陈丹青、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话剧导演孟京辉这一连串的人名,还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西岸美术馆等场景的构建,一个个文化消费符号成了文艺青年们互相指认的暗号,也是他们自身身份的标记。

尽管各地的叙事版本并不相同,但不变的是——这是一段由文化符号构筑起来的爱情。主角们无一例外,都通过书籍、电影和音乐来认出彼此,并最终因为文化品味不再一致而分道扬镳。

文学影视作品借助符号来勾勒爱情无可厚非,毕竟,完全脱离符号的爱情难免略显悬浮。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就写过,“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但如果整段爱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束,全程都离不开文化符号的标记,并且需要借助符号的变化来推进,这段爱情的可信度不免令人存疑。

“热爱书影音的少年误以为那些就是精神世界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正相反,那些对文化消费品的好恶,是最浅表的东西。”作家张天翼在豆瓣评论道。

况且,电影、音乐和书籍等文化品味说到底离不开消费主义的塑造。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指出,现代人的情感生活都免不了落入情感资本主义的圈套,亲密关系不可避免地被物化,最终有沦为一种消费品的危险。“虽然物质主义向来被爱情理想所排斥,但我们逐渐发现,亲密关系的建立、维系和破裂确实无法脱离物质因素。”她在《爱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剥离了文化消费的符号后,爱情还剩下什么?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花束》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这段爱情的结局窥见一二:在电影的结尾,小麦和小娟的生活步调不再一致,他们甚至不再争吵,而是在平淡的心照不宣中结束了这段恋爱。

这个结局让所谓的“百分百合拍”变得流于表面,不堪一击,精神的高度共鸣成了消费主义精心包装的假象。

《花束般的恋爱》翻拍引热议,北上广不相信爱情

浪漫存活的空间

在日版《花束》上映时,爱上“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的叙事就曾被网友们诟病,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恋。

但因为故事发生在有着不同文化土壤的东京,网友们尚且保有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坂元裕二通过场景和对话勾勒出来的氛围中,填充自己关于爱情的想象。

对坂元裕二来说,呈现深入关系肌理的细腻本就是他的拿手好戏,不需要跌宕起伏的剧情,就可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生发出情感的张力。

譬如在刻画男女主感情淡去时,坂元裕二反倒呈现两人为彼此考虑的种种行为,小娟怕游戏声音太大影响到小麦加班而刻意调低了音量,而小麦为了小娟能玩得尽兴,戴上了隔音耳机。原本亲密无间的恋人,突然间客气起来,贴心的举动在此刻变得客套疏离。

可是一旦当故事脱离了原本的语境,发生在我们更为熟悉的北京、上海、广州,这段爱情就显现出了它悬浮的一面。

“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很难回避社会叙事,无论工作恋爱婚姻,这些大城市一点都不独立、根本无法提供私人语境,背后都拖着沉重的城乡、区域、性别议题在运行。”微博网友“丝绸尾巴第二季”大胆地设想,一旦翻拍版的男主角说出那句“我是阜阳来的,走到今天不容易,跟你这个江浙沪女孩不一样,你不理解我我也不怪你”,整个爱情故事的氛围感将荡然无存。

如何更好地将故事本土化,是所有翻拍作品共同面临的难题。

2017年中国版《深夜食堂》上线时,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口碑仆街,豆瓣评分跌破3分,至今仍然被当做反面教材。网友们无法接受中国版《深夜食堂》照抄日版的居酒屋,因为比起日式居酒屋,街头大排档才更像是本土化的“深夜食堂”。

回到《花束》,尽管同样是讲述爱情被现实打败的故事,至少异国他乡的东京被相信有浪漫故事的生存空间,但在被效率和“996”工作制所统御的北上广,在高昂的房租、房贷、车贷之下,生活空间都被不断挤压,故事不需要讲述,就可以预见沉重的命运。

如何让大家相信轻量化的爱情可以存在于此地的钢筋丛林,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讲述一个轻盈如花朵的爱情故事,这是网友们在玩梗热潮中消解的沉重,也是翻拍版《花束》将面临的困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