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贵州杂技剧第一步

2024-12-20 04:31:18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转自:贵州日报

迈出贵州杂技剧第一步

杂技剧《脊梁》剧照。

迈出贵州杂技剧第一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郑文丰

在中国杂技剧诞生二十周年之际,贵州拥有了首部杂技剧。由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出品、贵州省杂技团制作演出的大型当代杂技剧《脊梁》,用“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杂技精神呈现贵州交通千年巨变,艺术书写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该剧日前先后在六盘水、贵阳两地完成四场试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等国内一线杂技名家看完演出后表示:“这出大戏,立住了。”

根据演出安排,《脊梁》还将于12月中下旬赴重庆市、广西南宁市进行试演,计划于明年“五一”前正式公演。每一次试演结束,该剧均组织专家团队对剧目试演情况进行研讨论证和进一步打磨提升。贵州省杂技团正全力打造一部“立得起、留得住、演得开”的杂技剧。

今年3月,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公示《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贵州省杂技团申报的杂技剧《脊梁》,以杂技类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

“《脊梁》是我团建团66年以来的第一台杂技剧。”《脊梁》制作人、艺术总监、贵州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水莲说。

“杂技”与“杂技剧”仅一字之差,但两者间隔着二十年的发展差距。2004年9月14日,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杂技剧《天鹅湖》首演,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杂技剧的诞生。杂技从此突破不善于叙事抒情的局限,在单一节目、主题晚会、杂技秀之外开辟新赛道,从技巧展示转向戏剧表达,杂技剧这一全新表现形式迅速崛起,以杂技技巧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实现了杂技美学品格的提升。二十年来,杂技剧从无到有,从诞生到走向成熟,三百多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杂技剧相继问世。“中国杂技剧二十年的发展,主要解决了技巧与叙事‘两张皮’,技与艺、力与美的平衡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说。

2022年选题酝酿,2023年立项筹备,2024年创排演出……杂技剧《脊梁》弥补了贵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杂技剧这一空白。该剧被寄予厚望,入选了贵州省委宣传部2024年度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贵州省文旅厅2024年“黔山贵水总是情”——多彩贵州优秀剧目文旅交流巡演项目。

《脊梁》组建了由全国杂技第一专家方阵组成的主创团队。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担任艺术指导,中国杂技团原团长李恩杰担任制作指导,中国杂技“金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担任杂技总监,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担任道具设计,魔术设计曾辉研发编排了50多个魔术节目,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原副主任于秀英担任制作总监,总导演刘亮、作曲李恒是知名杂技剧《战上海》的主创成员,灯光设计王瑞国、服装设计宋立、舞美设计张速超、导演薄乐、左朝峰参与创作的多部作品在国内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各方都希望在全国业内顶级专家团队的加盟下,能一举奠定这部作品的艺术高度。

当杂技名家第一次前来观摩时,很多人都认为以贵州省杂技团的储备和家底,难以支撑起一部杂技剧的体量。有的专家甚至用“一穷二白”来形容该杂技团,与全国的杂技院团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贵州省杂技团下定决心,以杂技剧《脊梁》为契机,实现赶超与跨越。该团结合实际,围绕“以戏育人,以人传戏”原则,确立了“以剧兴团”的方向,制定了以剧目为平台、培养中青年骨干演员的长远规划;同时,与吴桥国际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扩充人才队伍。全团在主创团队的指导下,全体演职员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力图将剧目打造为团里的扛鼎之作。每一次排练,专家们都看到了新的变化。

贵州省杂技团在原有《空竹》《蹬鼓》《车技》等节目基础上,新创出7个不同类型的杂技节目贯穿于剧目各章节中。“演员们新练习了多个杂技技巧,包括木桩技巧、抗蹬鼓技巧、U形绳技巧、小推车技巧、悬浮晃板技巧、平绳技巧、吊杆技巧等。”权威杂技专家孙力力介绍。此外,魔术设计曾辉设计的“民族服饰变装秀”这一魔术环节,16位魔术演员将在特定的瞬间化为一体,精准性上要求不能有万分之一的差错。

“所有的杂技技术和技术创新,服务于讲述剧情、推动剧情。”《脊梁》导演、北京歌剧舞剧院优秀编导薄乐告诉记者,“杂技演员在完成杂技技巧的同时,还要以舞剧为要求,融入舞剧的肢体表现力,做到用杂技形式表演戏剧,又以戏剧形态表现杂技本体,让杂技叙事、叙情。”

此外,《脊梁》对标观众观看的“观影感”,在剧情演绎中配以“声、光、电、影、景”等综合艺术运用;叙事中融入舞蹈、戏剧、魔术等艺术形式,将贵州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剧情中,达到以杂技叙事、让杂技叙情的效果;剧中的音乐提炼了贵州典型的民族音乐元素,有笙、笛、牛腿琴、侗族琵琶,有侗族蝉之歌,有戏曲锣鼓经等;服装上,对贵州本土民族服装进行了舞台化提炼,不论是抖空竹的侗族女孩服装、集体车技的男孩现代服装,还是工程队队员的服装、村民青年施工队的服装,都极有辨识度。

杂技技术、剧情、灯服道效化,就这样一一呈现,一一立起来。

技术与剧情的贯通

12月12日,《脊梁》在贵阳试演时,贵州交通系统的300余名一线工程师现场观看演出。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宣教中心主任萧子静做过统计:“近100分钟的演出时长,响起108次掌声和欢呼声。”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交通工程建设题材的杂技剧,《脊梁》呈现的正是贵州交通人的故事。过去的二十年里,贵州交通人实现了“越山河,向未来”的跨越。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交通实现了从“贵州高原”到“高速平原”的历史跨越:3万多座桥梁跨越126万座山头,万桥飞架;“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世界高桥前一百名中,有近半数在贵州,贵州一跃成为“桥梁博物馆”;县县通高速,贵州高速公路里程在今年底将突破9000公里。

贵州交通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展现出“矢志笃行、开拓创新、务实善干、勇当先锋”新时代贵州交通精神,与杂技特有的“惊、奇、险、美”艺术特色和“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杂技精神,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三者之间可谓天然贯通。主创团队先后到坝陵河大桥、花江峡谷大桥、龙里河特大桥等地,收集了交通战线大量温暖人、感动人、震撼人的故事,并通过艺术加工,以更加凝练、更加纯粹、更加美丽的形式,把发生在黔山大地上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

试演版《脊梁》讲述了贵州两代人执着修路的故事:老满作为腊子崖村支书,一生的心愿就是为村子修一条跨越沟壑通向外界的脱贫路,但他绑着绳子在悬崖上凿壁时不幸遇难。老满的儿子关东方,在接过代表老满夙愿的腰带时,也在心底里默默立下修路的志愿。多年以后,修路架桥技术日趋成熟,关东方也被腊子崖工程队选入“攻坚队”,他在这里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工程师白小云。面对贵州复杂的山体构造,施工进程一度受阻,关东方和白小云也在施工方案上产生严重分歧,但两人随后在修桥的猫道上与怪风斗争、生死相依,关键时刻关东方用老满的腰带牢牢拴住白小云,用爱和责任救下了白小云的命,两人的情感迅速升温………就在腊子崖村民和工程队庆祝通路时,关东方和白小云却依依惜别,各自奔赴新的工地、新的战场。

全剧七幕,无不突显剧情叙事和杂技技术的融合。第一幕《梦出腊子崖》中,杂技的木桩、蹬鼓等技巧把贵州少数民族的祭祀营造得神圣神秘,而皮条、U型绳表现出在悬崖上凿壁的艰辛,获得台下阵阵掌声;第二幕《冲破拦路虎》,采用晃梯、头上单手顶等技巧,将本地青年村民融入施工队的生活场景表现得生动有趣;第三幕《邂逅断层山》,导演充分挖掘了贵州省杂技团演员的特点亮点,用球技配合舞美科技,炫幻地展示了施工中遇到的地质层难题,男女主的分歧也在双人技巧中得到贴切地展示;第四幕《勇跨乱风谷》,是该剧最为揪心的一幕,富有张力的音乐、架在高空的“桥梁”,完美烘托出杂技技巧中悬浮浪板、空中翻滚的惊险奇;第五幕《与娘亲诉说》,舒缓了紧张的节奏,用荡杆技巧展示男女主角浪漫唯美的爱情;第六幕《遇险见真情》,用扣人心弦的背景音乐和软钢丝技巧将剧情再次推进高潮,展现了工程队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攻坚队”的场景;第七幕《庆功话别离》,摇摆杆技巧的演员在唯美的音乐中犹如一只轻巧的燕子,飞荡在舞台半空,展示着最完美的肢体动作。

道路、桥梁联通的是地理上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脊梁》编剧曹海玲用一根腰带来体现。剧中,腰带总共四次出现,从代表着亲人之间的传承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再到大桥建成后的喜悦之情,最后作为建设者再次拜别爱人、家人,启程修建新桥梁的大爱之情,以具象的腰带表达情感的层层升华。

专家点评“立住了”

杂技剧《脊梁》在贵阳试演结束后,于12月13日召开了打磨提升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在“中国杂技剧二十年”的背景下,对该剧进行了点评。

中国杂技家协会顾问、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团原团长张红从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杂技人、杂技教育者三重身份出发,做了三个角度的发言。她说,从评委角度,《脊梁》一剧,地域文化有特色、杂技魔术有设计、舞台设计有创新,情感表达丰富,是一部贵州精神和贵州文化的宣传片;从杂技人角度,剧中的部分环节,在演员的技巧还不足以驾驭时,顶级的主创团队通过巧妙的设计以推动叙事;从杂技教育者角度,这部剧的题材是一堂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思政课,有很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建议将这部剧推向中小学,甚至大学,让青少年了解贵州交通道路的发展巨变。

“从一部剧,可以看一个团。《脊梁》在题材的选取、呈现的框架上,都立起来了。”著名杂技导演、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团长李春燕在肯定试演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在剧目的打磨中,技术难度、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还需再作细化。”

在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杂技家协会主席俞亦纲看来,《脊梁》的试演超过预期,在技巧与叙事上立住脚了,整体观赏性很强。同时,他建议在杂技技巧、综合艺术的整体效果上下功夫,通过浓缩剧情和深化内容,使故事线更加紧凑。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济南杂技团原团长邓宝金说,《脊梁》真正做到了以杂技技巧服务于剧情,观众情感的波动,正是深入感受故事魅力的体现。

研讨会上,剧中男女主演的表演获得了现场专家的认可。“我们一方面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复杂的动作和剧情,一方面还要应对身体疲劳、伤痛等问题。”潘月炎扮演的女主角“白小云”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勇气的现代女性,她像剧中的角色一样,经受住了身体极限、精神极限的双重磨砺。男主角“关东方”的扮演者肖吉豪则表示,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的专家老师集中提高演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加强演员剧目中的表现能力,“经过这一过程,我在剧里找到自己真正需要表达的内容,提高了自信。”

边发吉认为,中国杂技剧二十年来,传统的杂技表演以单一技巧展示为主,逐渐演进为以杂技艺术为核心及其他子类艺术为一体,富有后现代意味的新型综合艺术模式,《脊梁》的创作目标和定位顺应了这一趋势。“《脊梁》立住了,就是现阶段最大的胜利。”他说,接下来要朝着“打造一部扛鼎之作,雕琢一件传世精品,留下一部不朽经典”的高定位努力。

贵州省杂技团/供图

(《迈出贵州杂技剧第一步》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