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太白湖撒下冬捕第一网
冬季鱼儿肥,捕捞正当时。12月17日,在济宁太白湖,“冬捕盛宴”拉开帷幕。收网、捕捞、分拣……随着一声声吆喝,集中捕捞区域的渔网越收越紧。刹那间,万鱼翻腾,水花四溅。成千上万条肥硕的白鲢、花鲢、鲤鱼等鱼儿已经按捺不住冬日的寂寞,噼里啪啦“飞”入网箱,预示着鱼跃人欢丰收年的到来,当日捕捞3斤以上花鲢白鲢等鱼约2万斤。
文/片 邓超 张清直 王浩然济宁报道
万斤鲜鱼跃水而出
不惧严寒赶网冬捕
12月17日早上6点半,天还未亮,太白湖捕捞队队员吃过早餐,穿上涉水裤下湖,开始了当天的劳作。对于捕捞队的师傅来说,这一年的生计都押在了这一季冬捕之中。
当日上午9时,天高云淡,风平浪静,气温降至-3℃,正是收网起鱼的好时机。在湖中心的捕捞水域,捕鱼队伍已将鱼再次聚集,5名捕鱼师傅分别站在两条船上,两名师傅站在泡沫和木板制作而成的渔排内,将提前布好的网箱与渔排拴牢固定,在吆喝声中不停拉动手中的大网。
“出鱼喽!”捕鱼师傅一边吆喝,一边不停地拉着手中的渔网。拉网、收网是件力气活,长百米、深四五米的渔网在水中浸泡后变得沉重。在布网后一两个小时,网区里的鱼大部分会离开。然后,渔民收网,将横网拦在竖网之前的出口处,再沿着横网放下竖网。如此反复,鱼被一步步集中,最后被赶入湖中心或湖边的围网中,“围网有倒‘八’字的小口,鱼进入了就出不来了。”捕鱼师傅李洪祥一边拉网,一边介绍,湖面宽广的太白湖,完成赶鱼,要近20天的时间。
十几分钟后,网箱收紧聚拢至渔排边缘,数千条鲢鱼、草鱼顺着网箱捕舌,慢慢赶进渔排中。刹那间,平静的水面变得浪花飞溅,成百上千条鲜鱼跳跃翻腾着,搅起水花四溅,渔排逐渐升起时,已是满网的肥美鲜鱼,最多的是花鲢,也有白鲢、草鱼。“这里的冬捕,就是在水中将网箱收拢,这片网是一周前下的,共有4组5米宽、30米长的网箱,渔网的网眼要大,以保证小鱼不被捕捞。”李洪祥将一些不足3斤重的鱼扔进湖里,这是为了太白湖的生态平衡和来年的好收成。
放鱼养水生态稳定
水美鱼鲜赢得好评
比捕鱼师傅还激动的是按捺不住的收购商,当天,收购商杨振原不等鱼上岸,就乘坐景区的铁制机动船迫不及待来到起网现场,看到网箱里欢腾肥美的鱼儿,吃下了定心丸。“今年鱼苗生长得不错,色泽鲜艳,能卖上好价钱。”今年是杨振原第二次来太白湖收购渔获,去年湖区的20多万斤渔获悉数被他收购,销往北京、天津、四川、广东、辽宁等十几个省份。
当然,这样销售成绩首先得有底气,“鱼品质要好,太白湖的鱼肉紧实、味道鲜美,市民一吃就明白,这样回头客就多了。”杨振原说,当天要采购花鲢、白鲢、鲤鱼等多个品种,准备运到江浙地区销售。
太白湖一年一度的冬季集中捕捞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位于南四湖最北端的太白湖,水域面积1.8万余亩,捕捞水域面积1.2万亩。湖内有品种繁多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鱼类78种,其中有鳜鱼、银鱼等名贵鱼类,是省内重要的淡水鱼和湖产品基地。
自然的回馈源自太白湖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每年春秋两季,太白湖景区工作人员都会在相关水域投放多种鱼苗,从不进行人工饲养。鱼虾以湖内水藻为食,生态混养方式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集中放鱼、捕鱼活动又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对水质有益,还产生经济效益,如今太白湖的水质已经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
“今年我们共计投放了11万斤鱼苗。”济宁太白湖景区生产科科长魏一彪介绍,太白湖的冬捕至今已有十年历史,冬捕是为了观察鱼的品质,调节鱼群比例,同时维系鱼水平衡。为了保护整个太白湖的自然生态平衡,促进鱼类的繁育和生长,当地只有在冬季进行集中捕捞。每年12月到次年2月中旬是最佳冬捕时段,据统计,冬捕当天共收获花鲢、白鲢等各类鱼共计2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