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民:关爱听力健康,有声的世界真美好!
转自:央视网
人工耳蜗的出现
为耳聋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表演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听障儿童,因为听力缺陷他们曾经无法与人沟通,几年前,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帮扶下,他们植入了人工耳蜗,经过语言训练后,他们不但可以畅快地和别人交流,有的还绽放出了优秀的艺术天分。
耳聋是全球公共卫生课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有4.3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在我国,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超过1‰,并且还在以每年2.3万的人数增长。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超老龄化时代的到来,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有听力障碍,这成为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
韩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上世纪90年代,韩德民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到如今,我国已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8万例。人工耳蜗的出现,为许多耳聋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采用基因芯片筛查耳聋问题
韩德民院士长期致力于耳鼻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我国在这一领域,特别是防聋治聋方面的点滴变化和长足进步,他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对于耳聋的孩子,越早植入人工耳蜗,就能越早开口说话,融入社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每年能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孩子还是有限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德民院士认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程京。程京院士致力于生物芯片领域研究。两位院士联手合作,共同研发推广应用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这种芯片,只需要一滴足跟血,就能检测出新生儿是否携带致聋基因。一旦检测结果为阳性,就可以及早采取干预和康复措施,并给出明确、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和提示,为此后预防迟发性耳聋、药物致聋,以及人工耳蜗植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进行免费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已超过550万人。据估算,可避免1万5千多名孩子,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因错误用药而失聪,将耳聋疾病从“被动治疗”变成了“主动预防”。
全国防聋治聋工作
成就显著
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向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免费捐赠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提供助听器验配服务、人工耳蜗手术及康复费用。
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2018年,各省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救助。
“十二五”期间,共有15万多名听障儿童得到康复训练为18万多名听障儿童家长提供培训及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