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矿”救弥缝 山川再整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胡志辉丁一帆
在亿万年的时光流转中,中华大地众多角落曾经历这样一幕:在温暖湿润的沼泽洼地中,各类植物竞相生长,草木繁茂,欣欣向荣。伴随着水体的涨落,大量的植物遗体迅速被掩埋、堆叠。在还原环境中,它们被部分分解。沧海桑田,海陆升降,泥炭被掩埋于地下,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矿山。
矿产资源点亮了万家灯火,筑起了钢铁森林,也融入了14亿人的生活,更成为觉醒的东方大国拼命追赶、飞速前进的动力。但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占用了大量土地,尤其是露天开采,直接破坏了地表土层和植被。地下开采则导致地下水污染,引发地面沉陷,让生态脆弱区不堪重负。
20世纪80年代,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境内,占地12平方公里的九龙山被大大小小20余家煤矿企业“蚕食”。山的西北部还有一处高70米、占地65亩的煤矸石堆,时常自燃,黑烟飘荡,满目疮痍。作为河北省基础原材料和传统重工业基地,曾经的武安由于长期粗放开采,像九龙山这样的很多矿区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粗放型发展的弊端暴露无遗。
新时代,武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痛定思痛,全面实施九龙山矿山修复工程,倾力打造邯郸市西部的生态屏障、武安市东部的生态新区。2019年,武安市投资5.5亿元,按照5A景区标准将九龙山建设成生态休闲体验区,实现美丽蝶变。
“这只是武安市治理废弃矿山、修复生态的一个缩影。”武安市政府党组成员刘顺元介绍,武安将治理废弃矿山、修复生态作为一项关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的大事。2000年以来,已投入资金8.5亿元,治理修复矿区生态3.5万亩,初步构建起“点成绿园、线成绿脉、面成绿网”的新生态体系。
如今,走进河北邯郸武安市九龙山公园,天高云淡,湖泊泛金,一条条彩色步游道依山而建、一路延伸。
重披绿装
武安西石门铁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矿山镇西石门村,如今山野青翠、堤坝蜿蜒。很难想象,这个公园是由连片废弃矿坑改造而成的。
“过去,这里的山被挖去半边,林子被毁了不少。2000年,政府开始对这些矿山进行关停整治,用了2年时间就建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家住矿山公园附近的村民王川说。
“开展生态修复,是让废弃矿山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综合科负责人尹维介绍,经过实地勘察、科学论证,投入1000多万元对西石门矿区进行治理修复,以“筑坝护安、围坝建园、植树封渣、尾砂造田”的方式复垦耕地,绿化荒山3800亩,筑防洪护地坝2400米。
在山多地少的西石门村,村民们把土地看作命根子。经过修复整治,恢复起来的耕地分给了村民们,他们像“绣花”一样,躬耕不辍。“你瞧,两场透雨过后,天气闷热,庄稼拔节生长,沉甸甸的谷穗把稻秆压弯了腰,还有那一片片的黄豆、绿豆,今年一准又是个好年景。山上林木茂盛,山下五谷丰登,靠着青山,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西石门村党支部书记郝海炜脸上写满了幸福。
恢复生态体系功能,是废弃矿山治理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想指导下,武安市遵循“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思路,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分批实施、逐步推广,逐区域制定治理方案,高质量完成了西寺庄、常寨、矿山、青兰高速沿线等矿山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武安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恢复农用地4000余亩,植树90万棵,修路80多公里,筑坝5万米,建成三湖六潭六溪。
产业崛起
绿树掩映下,鸡舍整齐划一。“咯咯咯”的鸡叫声此起彼伏,天热时也闻不到异味,这是坐落在武安市原兴龙石灰岩矿塌陷区的揽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内的场景。
“几年前,这里都是废弃的矿井、塌陷的矿坑和满地碎石。”尹维说,他们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兴龙废弃矿山实施修复治理工程,新修道路2.6公里,覆土绿化120亩,建起了一个个风景宜人的小公园。
青草绿树逐渐覆盖贫瘠的土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了现代化企业。拥有规模化养殖技术的揽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已建成现代化蛋鸡养殖区,引进精品蛋鸡16万羽,蛋鸡养殖场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穆新红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武安市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主体治理修复废弃矿山,发展种植、养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实现多方共赢。
在武安市午汲镇峰店村废弃矿区,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于2023年3月份完成初步踏勘、数据测量、范围规划,并报河北省发改委评审,在实施生态治理修复中发展光伏发电,这都是废弃矿山的华丽转身。
广阔空间
盘活低效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变“废弃矿坑”为“绿地花园”,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
初秋时节,在武安市惠兰村村西,只见经过复垦后的矿山,绿浪起伏,翠绿的树林摇曳、油绿的庄稼欢畅。“今年秋季,这里平均亩产达到七八百斤不成问题。”村民张勇的大嗓门在山野间格外响亮。
“复垦工矿废弃地,首先要拆除清运矿渣碎石,去除被污染土层。”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负责人籍银昌介绍,重新覆土是复垦最重要的步骤,耕作层平均覆土近1米厚,还要添加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种出的庄稼才会长得好。惠兰村废弃矿山治理工程共平整废弃渣土23万立方米,覆土17万立方米,植树4000多棵,绿化150多亩,突破性实现复垦土地规模300亩,有效恢复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治理、复垦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废弃矿山治理修复中,武安市以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创新方法,按照“空间置换政策和指标使用政策”等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的办法,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既能修复生态、改善环境,又能为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布局,增加项目用地占补平衡指标。
复垦土地,武安废弃矿山的修复,有力支撑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今年,武安市将投资7300多万元推进矿山修复,完成93处总面积2100余亩的生态修复任务。”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旭东说,武安的一座座废弃矿山正在一步步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废弃多年的土地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再利用,将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人类文明铿锵有力的进程背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3年,国家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重要含油气盆地和重点成矿区带为重点,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高国内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守住国家能源资源。
善弈者谋势。近年来,武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全省率先积极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工作,统筹推进“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伟大征途上高光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