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2024-03-20 08:00:58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日报

跃峰渠:引漳济滏的人间奇迹

■孔庆先

(接上期)

千米洞是引渠工程7个隧洞中最长的一个,也是咽喉工程,位于张头与估曲接壤的老虎山下,系漳河故道,地质结构复杂,岩层多变。

由于排风设备不佳,炮响后经常几个小时浓烟不散,进洞口170米的掘进任务施工遇到了困难。炮响后民工们立即进洞,用衣服、席片驱赶浓烟,一分钟也不等。前边的人呛倒了,抬出来,后边的跟上。抬出来的人被冷风吹醒后,继续往洞里冲,创造了日进度3.7米的惊人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女民兵先锋排的妇女,她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男人一样冲锋在前,工地流传着一句话,“男女都一样,姑娘当石匠”,她们豪迈地说:“龙江颂里有江水英,战跃峰渠我们有女民兵。”花季少女成为工地的战斗英雄,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担当起光荣的修渠使命。

据《跃峰渠志》记载:1975年11月21日,邯郸地委要求,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各部门,来一个总动员,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1975年12月中旬,进入工地12.5万人,大小机动车、马车、排车、手推车3万余辆。整个工地人山人海,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响彻云霄。时称“十万人大会战”。

当年修渠时,一位外国退役将军曾来到跃峰渠建设工地参观,面对壮观场面,无限感慨地说:“我见过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却没见过指挥十万民工的将军,真了不起!”

240多公里总长的“人造天河”中,穿山隧洞和跨河渡槽这两项工程格外令人称奇。隧洞总长达1.6万米(8.23公里),渡槽总长达4262米(2.13公里)。穿山隧洞之中以“十里洞”为最,全长5180米,堪称人造地下长河;跨河渡槽之中,以“险峰渡槽”为最,其主拱跨度106米,至今仍为亚洲第一石拱渡槽。

回首往事生豪情

险峰渡槽位于磁县城西30公里的张二庄村东南高家脑和跑马山之间,被誉为跃峰渠主干渠上的“咽喉”工程。

按照任务分段顺序,险峰渡槽归属峰峰矿区承担,由于矿区石匠少且缺乏高空切割经验,矿区请求调整项目。指挥部研究后决定由武安援建。武安团虽然感觉任务重,但考虑兄弟团确实有困难,欣然接受了调整,积极投入了施工。

险峰渡槽是跃峰渠跨度最大的单孔砌石拱型渡槽,全长212米,高32.3米,单拱跨度106米,拱券脊高6.5米,厚2米,大拱券两侧有跨径10米的腹拱3个,大拱券上部有跨径5米的腹拱12个,槽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设有人行道。

为建好这项关键工程,武安市组织1500人的专业队伍,在当时机械、材料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开采锻造了98种规格2.68万块石料,用14.48万方土料,层层辗轧做成28米高的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头砌拱代替混凝土,所需5000多方料石在8个月内全部备齐,最大石块一吨多重。

大小规格不等的料石,严格按照施工要求一块一块砌筑起来,每一块料石都要求“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并定位标号、建档立卡。每块石料怎么运放、砌在哪、谁来砌,都有据可查。正是这种对施工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留下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一处处优质工程。自1975年11月动工,到1976年9月竣工,在没有钢材木材做支架的情况下高标准完成任务。

险峰渡槽像一道彩虹横跨两座山峰,十分壮观,成为跃峰渠上一道靓丽的风景。1977年5月20日,时任省委书记刘子厚带领40人的参观团,站在渡槽旁高兴地说:“土法上马好,群众积极性高,这个工程很宏伟,要宣传它,支持它……”

今天,历经四十余年风雨的险峰渡槽,巍然屹立,至今保持着亚洲单跨最大的历史地位,依然肩负着引漳入滏的神圣使命。

由峰峰矿区民工团修建的“十里洞”隧道,位于磁县白土公社上寨村南至白土村东南出口,长5.2公里,总工程量达14.4万多立方,是跃峰渠最长的一个隧道,也是跃峰渠全线17条遂道中工程最艰苦、难度最大的遂道,这条遂道地质结构最复杂,有含水层、火焦岩、风化岩、裂礓石等,他们闻鸡起舞,号角声声。

十万大军三年功

经过十万大军历时三年的鏖战,跃峰渠于1977年9月15日建成通水。

跃峰渠像一条巨龙,穿云破雾凌空飞架在巍巍太行之上,创造了人间奇迹,建起了维系邯郸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跃峰渠自建成通水后,平均每年从漳河引水2.5亿立方米(相当于东武仕水库总库容的1.4倍),贯穿涉县、磁县、武安市、峰峰矿区、邯郸县三县一市一区,解决了数十个乡镇、数百个村庄、数十万人畜饮水困难。保障了邯钢、马电、邯峰电厂、峰煤焦化等大企业用水,沟通了“三河”(即:漳河、滏阳河、洺河)、“三库”(即:岳城水库、东武仕水库、齐村水库)、“一网”(即:邯郸东部水网),置换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为邯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不灭的贡献。

据《跃峰渠志》记载:“跃峰渠通水后,低产甚至连年绝收的旱田变成水田,还利用渠水种树,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扩大了植被面积。山坡草木茂盛,不但发展了畜牧业,而且一些少见的食草动物和多种鸟类都在此繁衍生息。昔日的光秃山坡,如今已芳草如茵,鸟语花香。部分沿渠山村浇灌的果园,成为‘花果山’。”

(未完待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