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2024-03-20 09:02:10 - 市场资讯

转自:九芝堂

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古代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值得注意的是:北半球各地从冬至开始白昼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昼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短。

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春分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元鸟,也指玄鸟,就是燕子,立春节气到了,燕子也就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分节气以后降雨量明显增多了,并且还会伴随着雷声和闪电。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节气养生

春分——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内经·灵枢·本藏》说“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按照这个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此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必须谨守春分时节这种阴阳平衡的常令。由于阴阳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天地四季寒暑昼夜有别,人体的阴阳消长生理表现为不同的动态平衡。

肝肾同源

由于春季主旺肝气,所以阴阳之调又重在调肝。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赖肾水以滋养。如果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或者肝气郁而化火,暗耗肝阴等,就会导致肝阴、肝血不足,阴不制阳,阴虚阳亢。从肝肾精血同源的角度来看,肝阴虚耗,肝血不足,肾精生化无源,反过来也导致肾阴虚。所以春季脏腑补虚常常是肝肾阴虚同补。常见的补肾阴虚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实际上既补肾阴虚,又补肝阴虚。常见的地黄丸类补虚中成药一般都有补肝肾的作用。

养肝明目

当然,由于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与目系联络最多,五脏之中,肝与目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说“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果肝的阴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出现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所以春分时节,除了填补肾阴,也要养肝明目。代表中成药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的杞菊地黄丸,滋肾养肝,平肝明目的明目地黄丸。

阴虚火旺

另外,“阴虚则生内热”。因为阳气之性表现为热、动、升,如果阴虚生热化为虚火,表现为全身性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颧红、失眠盗汗、遗精早泄、骨蒸潮热、牙痛、咽痛、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这就叫做阴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加上降泄上炎虚火的知母、黄柏,就是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知柏地黄丸。

肝气郁结

春天肝气生发过旺,疏泄失调,就会导致肝气郁结,常出现胸胁胀痛,心情抑郁,月经不调等症状。逍遥丸就是用于治疗这个证候。

阴中求阳,温补肾阳

春分的运气常令为“阴阳相半”,相应我们人体的阴阳消长动态运动就不要太过剧烈。所以中医常常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法则,以期人体达成一种微妙的阴阳平衡。例如桂附地黄丸,张仲景的名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而成。其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三味补阴药配上肉桂、附子这两味温阳药,就体现“阴中求阳”之法,达温补肾阳之效。桂附地黄丸这种重用补阴、少佐温阳的治方,同样起到了肝肾同补的作用。

声明:文章仅供交流参考,推荐产品请在专业医师下指导使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