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到“地基” ,上海科委主任详解科创“政策包”

2023-04-20 17:09:06 - 市场资讯

CFIC导读

◆“我们正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4月19日,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做客“2023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促进各类科技创业,以及全社会的科学普及、科学素养提升,努力打造更具想象空间、更具成长性的科技创新生态。

原标题:解码魔都·民生访谈|从人才到“地基”,科委主任详解上海科创“政策包”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19日电(记者董雪)“我们正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4月19日,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做客“2023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促进各类科技创业,以及全社会的科学普及、科学素养提升,努力打造更具想象空间、更具成长性的科技创新生态。

从人才到“地基” ,上海科委主任详解科创“政策包”

如何加快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我们重点按照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速推动三个‘全’的工作。”骆大进说。

具体来看,一是推动全过程的创新。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全过程,提升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和体系化能力,包括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向“卡脖子”领域和行业需求,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底层技术突破,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促进全链条的加速。根据科技创新的规律和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和不同技术领域、不同阶段的创新特点,汇聚国际国内优势创新资源,面向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服务链的深度融合。

三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关键是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优化科技人才的引育体系,培养和集聚全球的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营造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

从人才到“地基” ,上海科委主任详解科创“政策包”

如何打牢科技大厦的地基?

“我们常说地基打得牢,科技大厦才能建得高。”骆大进介绍,基础研究是整个研发链条的起始源头,也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根基。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发挥科教人才集聚的优势资源条件,着力打造基础研究的高地。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特别注重从整体布局、基础能力建设、人才队伍集聚、科研基础条件支撑、国际国内科技合作等方面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的发展质量。

数据显示,上海的基础研究投入近年来不断加大。“2022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大概是4.2%,其中基础研究的投入将近10%。”骆大进说。持续投入带来的成果同样令人振奋,例如,上海科学家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顶级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近年来保持在全国总量的30%左右。

推进过程中,上海积极布局基础研究设施。上海有14个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覆盖了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约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基础研究成果会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有基础研究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这两年在推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比如我们与企业共同出资,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引导科学家来解决产业难题。”骆大进说。

从人才到“地基” ,上海科委主任详解科创“政策包”

如何优化科技人才的引育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骆大进表示,近年来上海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首先,全方位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青年人才队伍、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人才队伍、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在内,构建层级清晰、保障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梦之队”。

第二,全周期地支持人才。考虑到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重点部署扬帆专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浦江计划等人才计划项目,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较为完整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全链条发展人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将科技人才制度体系的完善贯穿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全流程,从引、育、用、评等方面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人才体系的整体效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第四,全要素保障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群体的积极性、创造力,激发人才活力,包括构建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体制等。上海也在国内率先试点科研经费的“包干制”,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自主。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