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失能人员的底谁来兜?汶上做法让他们“日子又有了奔头”

2024-04-20 17:30:2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照护周到,项目齐全,住到这里就不愿意走了。”今年一开春,年已七旬的汶上县苑庄镇朱村村民刘殿顺和老伴就双双住进开在家门口的苑庄卫生院康复护理院。老两口均因脑出血落下了一个失能一个半失能,不仅身体无处康复、生活难以自理,心里更是愁成一个“疙瘩”。如今,皱了十多年的眉头得以舒展,老刘说了句心里话:“以前那叫‘活一天赚一天’,现在感觉日子又有了奔头。”

农村失能人员的底谁来兜?汶上做法让他们“日子又有了奔头”

初见刘殿顺老两口,他们一个正在仪器的辅助下进行手指关节的康复训练,一个正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手臂活动康复锻炼。“从前这半个身子都不能动,现在我都能自己拄着棍子站起来走路了。”老刘边说边演示起来,旁边的老伴也主动接着话茬,口齿比原来清晰多了。老刘坦言,农村条件跟不上,他们之前只能在家用砖头垒出“设备”,进行康复训练,不仅不标准还经常伤到自己。

老刘家的情况在农村不稀罕。苑庄镇户籍人口约3.1万人,目前评估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就有142人。针对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服务缺失这一现状,汶上县将“新建医养结合机构”列为政府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利用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和医护力量,打造“1+3+6”康复护理服务模式,为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

农村失能人员的底谁来兜?汶上做法让他们“日子又有了奔头”

“我们打造了一处老百姓家门口、住得起、没围墙的康复护理院,让村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苑庄卫生院院长陈香介绍。作为全县首个试点单位,2023年,他们多方筹措争取资源,将一处闲置十多年的院落改建为康复护理院,利用苑庄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和医护力量,为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成为全省首家在乡镇卫生院嵌入康复护理院的新型医养结合项目。

农村失能人员的底谁来兜?汶上做法让他们“日子又有了奔头”

病房宽敞、明亮、整洁,电视、卫生间、热水间、报警呼叫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病区还配有文娱室、棋牌室等康体娱乐设施。不仅如此,苑庄卫生院康复护理院还配备专业药膳房,科学安排老人饮食起居。“我们整合利用民政、残联、医保、卫健等部门的惠民政策,让失能人员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养服务,做好农村失能人员的兜底医疗。”陈香说。

“感谢你们帮老人及时更换尿管,避免了更严重的感染。”前不久,苑庄镇官庄村孔令胜的儿子将一面锦旗送到苑庄康复护理院。他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回家,更顾不上患脑梗后遗症在家的老父亲。去年夏天,苑庄卫生院巡诊团队长李恩辉在巡诊过程中发现,孔令胜因未及时更换尿管,身体严重感染,已发烧39度2。他们及时为老人更换尿管,并跟踪护理,才让老人转危为安。

苑庄卫生院康复护理院根据失能、半失能人群的不同特点创建“1+3+6”的服务模式,依托1套现代化智能计算机系统,建设全区域智慧化医养结合呼叫中心,成立12支红心医养工作队。提供机构内集中服务、上门居家服务和敬老院巡诊服务三种服务方式,实现“护理院—敬老院—居家”的“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从基本医疗、特色康复、中医颐养、专业护理、扶贫救助、健康产品六个方面全方位服务,制定个性化治疗与照护方案。

“让农村失能半失能人员康复有去处、护理更专业,失能不失希望。”陈香告诉记者,他们不仅解决了失能半失能人员、残疾人、慢病患者、老年人,以及疾病损伤、手术急性期治疗后仍需要康复照料等人群的医养需求,更给予他们以心灵上的慰藉和生活中的尊严。去年以来,苑庄卫生院康复护理院已累计提供上门居家医养服务5万多人次,护理院目前入住失能人员47人。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王浩奇通讯员张明高嵩刘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