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2023-05-20 09:05:21 - 消息动态

转自:中国证券报

最高人民法院5月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10件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万多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据悉,近期,最高人民法院计划将被执行人违反限制高消费规定乘坐飞机高铁的名单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结合调查结果和案件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开展打击行动,包括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直至追究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责任。同时,对“黄牛”顺藤摸瓜、露头就打,依法依规开展打击。

要点概览:

2022年全国法院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

截至4月初,有1144万余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

重拳打击失信被执行人通过“黄牛”规避限制高消费令行为

重点打击失信被执行人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

2022年法院执行到位金额

首次突破2万亿元

“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万多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最高法执行局局长黄文俊说。

黄文俊介绍,本次发布的十大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有如下特点:

一是加强府院联动,助企纾困解难,想方设法保市场主体。案例3中,执行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构建执行“输氧”机制,能动执行和监督执行并举,为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司法保障。案例5中,执行法院主动作为,利用政府“老企业搬迁计划”配套优惠政策,引入投资人整合债权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妥善解决了2000万元职工债权和75起执行案件,助力老品牌“起死回生”。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二是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尽可能采取“活封活扣”,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影响。案例4中,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执行法院探索对基本账户和企业生产经营关键账户的解冻、置换、归集,为企业资金账户松绑,让企业“喘口气”,平衡了财产保全案件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案例7中,面对被执行企业资金断流拖欠众多供货商货款的情况,执行法院引入“临时管理人”机制,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了生产不停工、企业不破产、工人不下岗。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三是精准把握“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做深做实公正与效率。案例8与案例9,分别通过执行的“快”与“慢”两方面展现了如何在个案执行中实现公正与效率,值得研究借鉴。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四是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案例6中,执行法院确立了“民生为本”“绿色执行”的工作思路,通过与涉案土地所在的镇政府积极协调沟通,成功引入第三方对林木予以整体收购,为涉案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村民的长远收益提供了解决方案,是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的经典案例。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五是坚持“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抓前端、治未病,从源头治理执行难。案例10中,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国家发展新能源车的重大意义和充电桩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执行工作方式方法,打好“预罚款”和司法建议组合拳,发挥柔性监督优势延伸司法职能,取得了“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的良好效果。

规避限制令?“假离婚”提前转移财产?针对失信被执行人,最高法出重拳

重点打击失信被执行人提前转移财产

据了解,有的失信被执行人明明有钱,却通过假离婚、关联交易等方式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无钱”可执行。谈及最高法对打击此类行为有哪些举措,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王富博介绍了四方面举措: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执行联动和执行信息化建设,提升执行工作能力。目前,已建成了以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为主、以地方法院“点对点”为辅的网络查控系统,该系统已经与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中国银保监会等16家单位和39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可以查询存款、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理财产品、不动产等16类25项信息,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主要财产形式和相关信息的有效覆盖,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实现了执行查控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是深入开展联合信用惩戒,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自觉履行义务。截至2023年4月初,有1144万余人次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

三是不断完善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和实践要求,人民法院联合公安、检察院等政法机关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包括联合开展集中惩治拒执罪专项行动、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畅通公诉和自诉渠道,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等,建立常态化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保持打击拒执罪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是探索建立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让逃避执行行为无处遁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借力,智能分析被执行人行为,分析其履行能力,精准发现逃避执行行为。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开发“E链云镜”智能分析系统,搭建“静态数据+动态行为”分析模型,整合被执行人移动支付、网络购物、大额消费、网络活动轨迹、信用等级评估等动态数据,构建被执行人履行能力5级评价体系,一键生成被执行人履行能力报告,让失信被执行人原形毕露。

重拳打击失信被执行人规避高消费限制令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人利用漏洞,找“黄牛”能买到票。谈及人民法院的相关对策,最高法执行局副局长毛立华表示,被限制消费的被执行人通过“黄牛”购买飞机票高铁票,属于典型的规避执行行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人民法院对此行为一直保持高压态势,近期,最高人民法院计划将被执行人违反限制高消费规定乘坐飞机高铁的名单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结合调查结果和案件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开展打击行动,包括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直至追究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刑事责任。同时,对“黄牛”顺藤摸瓜、露头就打,依法依规开展打击。

“这里,特别提醒有钱不还的被执行人,切莫自作聪明、切莫以身试法。”毛立华表示。

毛立华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做深做实新时代能动司法,适时出台新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意见,发布一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典型案例,联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公检法机关依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编辑:郑雅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