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社牛”还是“社恐”?哪类孩子更胜一筹?(特别家教1350期)
生活之中,很多家长发愁:自家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课堂上都不敢举手,不爱参加各种“抛头露面”的活动。家长表示担心:“孩子是社恐,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都不会主动争取,以后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卡耐基曾说:“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技术和知识,85%取决于语言表达。”在越来越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当下,很多家长觉得只有会表达的孩子才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与此同时,有一些跟人“自来熟”的社牛孩子,家长也担心——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过于主动,太信任他人,以后会不会被骗受伤?
面对不同孩子,如何引导孩子爱表达、会表达?如何把握人与人交往的尺度?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宋雪
做到一致性地表达
取悦自己和谐人际
表达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心口不一”“令人难堪”等不当表达。无论是漠视自己的感受而迎合他人的表达,或是不考虑场合、他人感受地肆意表达都是不可取的。前者伤害的是自己,后者伤害的是他人,此二者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一致性地表达,综合考虑“自我、他人与情境”三个要素,引领孩子获得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引导孩子觉察自我的感受和需要
早期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讨好型”或“指责型”的父母都容易养育出“讨好型”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孩子听话懂事,但实际上,这些孩子总是揣测“权威”的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绪,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长期的“讨好”模式,会引发孩子很多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常常引导鼓励孩子觉察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引导孩子感受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要想拥有长久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是十分必要的。共情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将自己放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他人的好感,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积极正向回应。共情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家长的榜样示范,也需要成人的积极引导。当孩子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让孩子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有什么感受、你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怀揣“理解与接纳”再进行表达,可以收获更多的友谊。
性格不分好坏。一致性地表达是一种方式,不论什么性格的人,按照这个方法表达,都会收获个人的愉悦与他人的和谐。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陈苗苗
表达力和社交力可刻意训练
和成绩相比,表达力与社交力更是伴随人一生的软实力。当孩子开启职业生涯,用分数来评价他成败得失的时代就彻底落幕了,他此后的发展,都将和表达力、社交力密切有关。他的言谈举止是否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与他相处、合作是否让人舒心、放心,关系到今后他在世界上有无真正的立足之地。所以孔子才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正是表达力与社交力。
如何刻意训练表达力和社交力呢?
首先,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多开设“社交力”“表达力”课程,针对学生具体社交难题,比如“如何做好班会主持人”“上台演讲开场白怎么说”“如何克服当众讲话紧张感”“如何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等难题,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学生通过系列课程,通过课程中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掌握必备的社交技能,成为更受欢迎的人。研究也发现,孩子在童年期的社交地位属于被拒绝、受忽视的类型,将极大影响他进入成人社会后的社交地位。
其次,家长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孩子表达力与社交力的培养。可以给孩子多购买一些这方面的心理学儿童读物,既提升孩子阅读力,又提升孩子社交素养,一举两得;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遇到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尽量“屈居”身后,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用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总之,孩子的表达力和社交力,值得刻意训练。正因此,当我们看到好榜样、产生羡慕心理后,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心向往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牛楠森
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不得不说,在当今这个后真相时代,网络传播的视频是真假难辨的。但是,广大家长们在无法判断视频真伪的前提下,甚至于不在乎其真假,只关心视频中别人家孩子的演讲风采,在“愿意相信其为真”的观念作祟下将这个少见的特殊情况想象为普遍情况,进而悲观于自己孩子的内心悲情戏。可以想见,这种父母,现如今不在少数。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焦虑使然,还是缺乏家庭教育胜任力使然。
其实,人生赢家不止一种面孔。
中国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有八大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等。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会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出来,于是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优势智能。有的人擅长语言智能,具有表达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其他优势智能的孩子便成不了人生赢家,甚至有碍健康成长。家长要做的,不是用别人家孩子的天赋、优势智能来衡量自家孩子,而要去识别并培养自家孩子的优势智能。
同时,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如今,家长们对以“社恐”“社牛”为代表的流行精神心理概念的随意使用,这种标签孩子的行为暴露出家长养育观念的简单粗暴,极端缺乏科学精神。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是一种神经症,表现为害怕被人看到、不敢与人对视、回避社交等症状,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左右,且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对绝大部分孩子而言,他们的那些被家长认为是社恐的表现,仅仅是由年幼、性格、缺乏锻炼、没有自信、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正常现象。当这些现象,被心急、焦虑但不假思索的家长认定为社恐时,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懒惰有理、“躺平”合理,形成“因为我社恐,所以我不演讲是正常的”“因为我社恐,所以我不举手是正常的”等自我开脱的心理;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非常不想看到的,那就是在家长的明示和暗示之下,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社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
父母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相关研究发现,儿童语言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与家庭的社会文化资本密切关联。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一般在表达的时候会习惯性交代事情的背景,习惯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式,习惯用具体而精确的名词而非代词,习惯用华丽而优雅的辞藻。父母文化层次有限的,更多习惯性使用祈使句命令句,习惯使用代词和简称,儿童会无意识的通过模仿习得成年人语言表达的词汇,句法与偏好。所以父母社会阶层越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强。
所以,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所谓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多是指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更多使用长句,具体而精确的名词,少用祈使句、命令句、要挟句。生活中更多平等民主地和孩子交流,做决定和选择的时候征询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聆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
同时,家长也要明白语言表达和社牛没有必然关联,和孩子未来的成功也没有必然关联。语言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从现有的相关研究来看,语言表达能力只是社交能力的一个媒介和渠道,和社交能力的强弱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有不善言辞但是与人为善、心地善良的人一样可以很受人欢迎,有很多朋友。社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需要的个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千差万别,有些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可能对表达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营销、管理、传媒等行业。有的行业其实对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比如科研、写作等。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有限的孩子并不意味着职业发展一定受限,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不善言辞的人一样可以有美好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