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给旧家具找“安身之处”要注重循环利用

2024-05-20 19:01:34 - 北青网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对于不少居民来说,如何处理旧家具成了一件烦心事。当初花大价钱买的家具如今想卖卖不出去,扔了又觉得可惜,有人甚至倒贴钱将其运走处理。业内人士认为,要让旧家具找到“安身之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筹建立覆盖“投放—运输—集中拆解—再利用”的回收利用完整链条。同时,引导家具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更好实现销售、回收一体化。(5月20日《工人日报》)

旧家具的处理,在现实中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成本高、利润低,企业缺少回收的动力,想给旧家具找一个好的出路并不容易,有利用价值的卖价太低,集中更新找不到下家,利用价值不高的家具送人也没要,只有倒贴钱让人当废品收走处理,回收企业没有补贴等政策扶持,自身的体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加上现有的新家具价格日渐便宜,旧家具翻新之后卖不起价格,甚至还可能出现亏损,回收之后无法有效利用,对回收企业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

加上旧家具往往块头大,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居民不仅要想办法将其从家中搬出去,还得找合适的地方暂时存放,否则会占用小区内有限的公共空间,必须尽快想办法进行第二次搬运处理。与垃圾回收利用有比较完善的体系相比,旧家具从回收评估标准,到企业资质确定,再到“投放—运输—集中拆解—再利用”等回收利用链条都没有建立起来,整个市场处于起步期和空白期,需要打通堵点难点,从政府到企业同向发力,实现有破有立才能给旧家具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安身之处”。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要让旧家具变废为宝,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事实上,除了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公众的自发行为同样也不能缺位,甚至可以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旧家具的以旧换新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家具作为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更换新的家具,所淘汰的东西正好是其他人所需要的。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渠道实现供需的对接,就能让旧家具很快就流转起来。

之前,一些地方在废旧用品的循环利用上,以公益性的平台建设,起到了极好的信息匹配和资源对接的功能,让废旧物品找到了最合适的去处。比如在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针对闲置物品都越来越多,有些物品平时使用频率不高,却又缺之不行等现状,依托线下共享站点,上线了闲置物品共享平台,实现了闲置物品的循环利用。很多高校针对毕业生离校时,会留下很多闲置的物品的现状,通过搭建闲置物品交易或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售卖二手物品的通道,同时也使低年级在校生得到物美价廉的物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减勤俭节约的意识。

在旧家具的循环利用上,应当有更广泛的视野与思维,除了在集中处理难的城市内部进行重新配置,广大农村对此的需求更为强大,可以作为重点投放的对象。一方面,此举在更新换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让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更好的承接城市居民更换的利用价值相对较高的家具,让农村居民也能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家具。另一方面,农村巨大的空间也是更大的舞台,尤其是一些相以贫困的地区,获得旧家具则有雪中送炭的善意。

很多旧家具寄托着主人的特殊感情,很希望为其找到一个更好的去处,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不妨利用既有的公共资源,搭建聚合信息和功能更强的共享平台,以共享模式实现信息的对接和资源的共享,用民间的智慧与力量,为旧家具找到更合适的出处,并以此作为政府构建公共回收利用体系的重要补充,双管齐下构建绿色环保的循环利用路径,最终达到破题之效。

文/堂吉伟德

编辑/王涵

责任编辑:梁燕(EN003)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