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说|这三个字为什么要琢磨透?
转自:中国蓝新闻
据说,这段时间检验一个人牙口好不好的标准是,你吃没吃杨梅?连吃了几颗杨梅?
杨梅季到来,火车站、水果店、单位食堂……统统被杨梅大军包围,这个月的水果顶流肯定是它没跑了。
在这两天召开的浙江省乡村“土特产”发展大会上也少不了杨梅的身影。仙居杨梅、慈溪杨梅、兰溪杨梅等作为出席的“会议代表”,还被纳入了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
同在榜单上的“土特产百强”,既有上得厅堂的温州大黄鱼、吴兴太湖蟹、湖州湖羊、开化清水鱼……也有下得街巷的缙云烧饼、萧山萝卜干、建德豆腐包、永康肉麦饼等等……可谓汇山海珍馐,揽文化精粹。
民以食为天。1951年4月10日浙江办了第一届“土特产”展览交流会,想必今天“土特产百强”中的很多吃食在72年前的交流会上也会有。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代表“浙菜之魂”的土特产没变,但找到了组织:山区26县和3个海岛县的农产品有了“乡村振兴——263共富农产品”统一标识,仙居“神仙大农”、淳安“千岛农品”、衢州“三衢味”、丽水“丽水山耕”、嵊州“嵊情家味”等等60个区域公用品牌里的土特产,都有机会贴上“263共富农产品”这个省域公用品牌新标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无论是从需求侧看,还是从供给侧看,从温饱到美好,土特产早已不是原来一买一麻袋的买卖,高品质的农产品提供的是有机、绿色、安全和健康。浙江为“土特产们”定制的新标签,新身份,意味着统一的标准和可靠的背书。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比如“中国贻贝之乡”嵊泗因地制宜实施环保浮球替代泡沫浮球工程,贻贝养殖“蓝色牧场”得到人人夸赞。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比如建德草莓,产地建德在全国首创草莓“标准地”共富模式,培育“草莓师傅”,结出来的草莓一片大好。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比如共富农产品金华佛手针对市场群体中占比较大的年轻人,在售卖成熟佛手的基础上打造“佛手青果”、带枝青佛手“插花”“水培”等爆款,并打造“佛手礼道”品牌,由单一的佛手果向食品、日用品、工艺品、观赏型转变,收获了一大堆青年粉丝。
“土”就“土”到底,“洋”就“洋”到家,打响省域公用品牌,让“土特产”的眉毛继续下弯,嘴角越加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