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类项目资助,鼓励“0到1”的原始创新,上海交大新一轮“交大2030”计划启动

2023-06-20 23:00:2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上海交大“交大2030”计划二期向全校广大科研人员开放申请。据介绍,上海交大于2022年5月启动的科研资助计划,首批资助了6个B类项目和16个C类项目。

今年的资助项目A类项目资助仍然不设上限,B类项目500万元人民币资助2到4年,C类项目一年50万元,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严格考核要求,并可以升级资助。

3类项目资助,鼓励“0到1”的原始创新,上海交大新一轮“交大2030”计划启动

宣讲现场

013类项目资助,支持重大原创性研究

据介绍,上海交大“交大2030”计划关注重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学校希望有十年以上持续的、中长期的支持给到符合学校未来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的科技重点领域及研究方向,充分激发交大人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开创未来的创新精神与活力,并且在“十五五”期间推动一批具有交大特色的若干领域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

对研究项目分三类开展支持。A类项目为自主培育的重大科研项目,经学校认定并有专项经费支持的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和交叉性的研究平台和重大项目。B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瞄准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倡导“0到1”的原始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核心技术需求,解决国家重大装备、重大工程、重点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C类项目为自主设立的青年探索基金,开展前沿创新领域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研究,旨在激发思想火花,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攀登科技高峰、勇闯无人区,为培育学术创新思想提供种子基金。

02鼓励“0到1”的原始创新

宣讲现场,首批获得资助的生命学院特聘教授许平、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博翔、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湍分别介绍研究最新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湍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获得C类项目立项。刘湍从事的事液晶软体机器人研究。他长期关注液晶弹性体这一具有类似肌肉组织的驱动能力和柔软质地的特殊材料,试图制备出可一步快速制备且能够精准编程的液晶弹性体,为人工器官、体外康复、智能织物等方面提供新材料和新方法。

他坦言:“很多青年教师是跟着导师从硕士、博士再进入到独立研究阶段,好处是一路走来有科研的连贯性,积累下了研究基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非常强调研究的基础。但是一直沿着前人的路走,有很难有原创性。2030计划为我们青年科研人员化解了这一矛盾。”

许平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负碳制造获得的是B类500万的资助。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既能降解塑料,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还能可循环使用材料的一石三鸟的途径。他说:“这一发现需要调集不同领域的老师共同参与,而我本身原本也只是从事生物学研究,这类非常规研究计划很难得到资助,但是我觉得非做不可,原本我想也许可以‘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经费做,但是2030计划让我可以快速地推进研究进程。”

王博翔同样获得C类资助项目,他开展实现热辐射亚泊松光子统计方面的研究,如能成功将有望突破对热辐射这一无处不在的能源与信息形式的认识。“‘交大2030’计划给我提供了这个开展非共识性原创课题的宝贵机会,如果没有这笔支持,我可能不会有经费去投入开展这样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课题,对此我十分感激。“王博翔说。

学校同样鼓励“十年磨一剑”培育重大创新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暗物质探测研究作为“交大2030”计划认定的A类项目,完成两代暗物质探测实验,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PandaX合作组在深度分析新一代PandaX-4T液氙探测实验数据后,对暗物质可能具有的电磁性质给出了国际最好的测量结果。该成果以“从氙反冲数据得出的暗物质的亮度极限”(Limitsontheluminanceofdarkmatterfromxenonrecoildata)为题,于2023年5月17日《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

03统筹多元支持助力科研持续突破

据介绍,“交大2030”计划由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即“双一流”重点建设经费统筹资助,其经费来源和拨付方式体现出充分的多元性及灵活性。以计划B类物理领域重大基础研究类首批立项项目《天语先导计划——寻找第二个太阳系》为例,李政道研究所冯发波副教授在预算编制中设备采购占100%,考虑到项目特殊性,经专家论证,项目立项后经费一次拨付到位。基于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对资源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学校还为其争取到政府贴息贷款等的多元支持。

为强化科学问题的支持,弱化指标性评价,推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交大2030”计划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且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严格考核要求,充分体现了对青年人才和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项目的支持。2022年,C类项目收到全校范围的427份申请,学校这一创新举措充分燃起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情与信念。

04打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据介绍,上海交大于“十四五”期间布局了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

作为上海“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首批试点,上海交通大学以“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布局方向,遴选出26名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32岁,平均年龄不过37岁。

传统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模式呈现出竞争择优、共识性评价、过程管理约束力强等特点。而在“特区计划”下,学校被赋予充分科研项目和人才支持自主权,进行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上拥有充分改革探索空间。“特区计划”鼓励从事颠覆性基础研究并将支持资金提升至百万级,宽容失败,鼓励他们长期深耕基础前沿。学校还为“特区计划”设计了多种选拔机制,包括揭榜挂帅、院士推荐、学院推荐以及项目专员推荐。

未来,上海交大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科研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自主支持模式,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和特殊人才自由探索、勇于攻关,宽容失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落实科研自主权推进放管服,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

摄影|谢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