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成语传风雅 一城典故话沧桑

2024-06-20 08:01:30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日报

满地成语传风雅  一城典故话沧桑

满地成语传风雅  一城典故话沧桑

韩鹏

邯郸成语,成语邯郸。

置身邯郸,便会被迎面而来的巨大历史文化气浪所裹挟,眼望的都是文化,脚踏的都是历史,耳闻的都是成语。

因成语繁多,典故浩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美誉。

邯郸赵苑成语典故苑

洵不虚也!8000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漫长的建都史,使得这片西枕太行,襟带滏漳,东揽古黄河、大运河的辽阔土地,人文积淀深厚,文脉源远流长,文藻丰美华赡,人物灿若群星。

缓缓流淌的历史之河,经数千年淘漉、沉淀,在邯郸孕育并催生出不胜枚举的成语典故。这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邯郸成语广为流传,数千年不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女娲补天”到“裹粮坐甲”,从“邯郸学步”到“奉公守法”,从“青出于蓝”到“毛遂自荐”……邯郸成语的内容涉及甚广,涵盖政治、军事、哲学、法制、教育、人生等诸多领域。其品类之繁、语义之精、音韵之美、影响之深,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其中,有闪耀哲学思辨的“舍本逐末”“白马非马”“覆巢毁卵”;有抒发英雄气概的“鹿死谁手”“义不帝秦”;有展现历史场景的“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兰陵入阵”;有解构思想迷津的“一枕黄粱”“因势利导”“快刀斩乱麻”;有铺排宏大叙事的“围魏救赵”“北门锁钥”“破釜沉舟”……洋洋大观,精彩纷呈,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奇迹!

构成邯郸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根源何在,如此众多的成语来自哪里,它们又是如何集腋成裘,汇聚为一幅浩阔的邯郸成语图谱?

答案,就在脚下这片历史始终钟情的土地。

一切文化的成因,离不开文明的朗照与涵养,更离不开政治、经济的催生和哺育。

考古证实,邯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直接指明在距今8000多年前,邯郸先民已开始种植禾谷,饲养禽畜,烧制陶器,早早进入人类文明的童年期。

夏时,这里为先商族群发源地;商时,邯郸是王都畿内之地,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的“甘单”一词,说明最晚到殷纣王时期,邯郸就已以城邑形式骄傲矗立在这里,今日邯郸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史。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位列诸侯,赵国正式成立。前386年,赵国定都邯郸。此后,邯郸作为赵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八世,直到前228年被秦所灭,长达158年之久。

秦统一后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邯郸为其一。上迄战国时期,邯郸即为天下冶铁中心之一。

西汉时期,邯郸不仅是赵国国都,也是全国“五都”之一,是中国第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继赵武灵王创造的全盛时代之后,邯郸在此时再度得以复兴。此时期诞生了“南辕北辙”“败军之将”“背水一战”等成语。

东汉时,刘秀在邯郸大战王郎,置酒丛台,昼寝温明殿。东汉末年,邯郸在战火中渐渐萎缩之际,邺城代之而起。此时期产生了“丛台置酒”“乌合之众”“反侧不安”等成语。

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建都邺城。此时国都名义上是许昌,但全国政治权力中心其实在邺城。曹操在此北征乌桓,西伐高乾,统一了北中国。此时期出现了“下笔成章”“驴鸣送葬”等成语。

在西晋,邺城是八王之乱中的重要乱源地之一;南北朝时,邺城又成为五胡乱华的萌生之所,刘渊、苻坚即从这里走出。此后,邺城相继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前后历时364年。此时涌现了“饱以老拳”“怙恶不悛”“鹿死谁手”等成语。

东魏迁都邺城时,高欢将洛阳40万户人口悉数移民到此,使邺城空前繁荣壮大。邺城不仅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而且也成为东魏、北齐之时,中国南北两条陆上丝绸之路的交点。此时期出现了“兰陵入阵”“岁月如流”等成语。

隋唐时期,大名作为河朔地区最耀眼的重镇,取代邺城地位,继之崛起。这里是唐后期藩镇魏博镇的统治中心,是五代后唐的东京,也是后晋、后汉的旧都。此时期涌现出“歌呼满道”“虎守杏林”等成语。

1042年,北宋定大名为陪都,称为北京。金朝时,大名又成为金藩国伪齐刘豫政权的都城。金元时期,这里是大名路,明清时期为大名府,民国初期为大名道治所。此时期又涌现出“北门锁钥”“黄花晚节”等成语。

时光不逝,圆圈不圆。上世纪初,随着平汉铁路建成通车,作为平汉铁路上重要节点城市,邯郸再次成为冀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邯郸、邺城、大名,冀南大地上三座接替而兴的政治中心城市,数千年来持续见证着社会变迁、文明演进、朝代更迭、家国兴亡,基于政治与历史现场的众多成语,在这里不断涌现,不断累积,遂蔚为大观。

深植于邯郸历史的成语,皆于典可寻,有史为据。或述战火烽烟,或叹光阴流年,或发人生感慨,或寄壮志云天……无不闪耀着邯郸先民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高妙的社会哲理,镌刻着古赵生民的精神气质和语言风格,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

作为人文渊薮之地,自古迄今,邯郸向来济济多士,贤才奔竞。以赵武灵王、秦始皇、曹操、荀子、平原君、虞卿、赵奢、赵胜、廉颇、李牧、乐毅、蔺相如、毛遂、公孙龙、西门豹、史起、段干木、子夏、毛亨、毛苌、戴德、戴圣、王莽、高欢、高肃、唐邕、崔东壁……为代表的大批历史人物,腾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将邯郸大地营造得人文炳焕,锦采霞被。

梁启超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其冲破固俗、勇于改革的精神彪炳史册;同时称荀子,“汉代经师,不问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属变,一皆盘旋荀子肘下”。广为传诵的《荀子》,是邯郸成语的重要苗圃之一。

子夏设教西河,泽被万世。邯郸东部一带的大名、邱县、馆陶、魏县、临漳就处于西河地区。于是,有了段干木逾垣避见、魏文侯过闾则轼等佳话,有了毛亨、毛苌让《诗经》重新复苏,戴德、戴圣让《礼记》再度繁兴的文化盛举。

深扎的历史根脉与厚涵的人文底蕴息息相通。以曹操、曹丕、曹植为领袖的邺下文人集团聚集邺城,让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五彩斑斓。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传统,兴起了中国第一次文人诗高潮,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不仅留下了众多传唱千古的诗篇,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成语典故。

唐宋之际,魏征、狄仁杰、韩琦、苏辙、黄庭坚、寇准等人任职于大名,他们或于理政听讼,或在闲聊畅谈,或于诗文酬唱,或在著书写作之际,妙笔生花,咳唾成玑,遂被后人因袭而为成语。

邯郸成语的另外一个成因,来自于这片土壤上历史久远的丰厚神话传说。依托于涉县中皇山女娲庙的“女娲补天”、承载在唐传奇小说的“一枕黄粱”、记录于庄子《秋水》的“邯郸学步”、书写在明清小说《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的“梅开二度”等等,这些由来已久的神话传说与历代相传的民间故事,为邯郸成语之林添枝增叶,终成蓊郁气象。

放眼辉映千秋、琳琅满目的邯郸成语阵营,不难发现,这些成语包涵了邯郸、邺城、大名在内冀南大地的辉煌时代记忆,是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邯郸文明发展史的简约载体,更是邯郸历史的真实记录。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既精微又宏阔,既博大且深浑,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满地成语传风雅,一城典故话沧桑。2015、2016年,邯郸与央视牵手相继举办影响空前的《中国成语大会》,精彩绝伦的成语文化盛宴,声动华夏,惊羡世人。

为使更多的人知晓邯郸成语,了解成语邯郸,我们以“赵国风云”“邺城风骨”“漳滏风物”为三大板块,从与邯郸有关的1584条成语之中,精心遴选出植根于邯郸历史文化的150条成语,编纂而成这本《邯郸成语》。

寄望通过此书,为浩大的邯郸成语之库打开一扇窗,以列遗珍,以展其美,让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文化馐馔,得以被更多的今人品尝和欣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出版《邯郸成语》,也是坚持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一次生动实践。

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邯郸成语被历代人们手写口诵,沿用不衰,至今仍在为数十亿之众使用的汉语言话语体系提供着古典表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仔细擦拭并深入探研,经几千年历史孕育,在沧海桑田悠长岁月洗礼中凝结而成的这颗东方思想文化明珠,正当其时,而且永无毕功之期。

《邯郸成语》编委会

(此文系《邯郸成语——写在前面的话》韩鹏执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