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2024-06-20 11:29:24 - 恩施发布

转自:恩施发布

《中国环境报》6月20日第6版刊发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署名文章《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全文如下:

胡超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指出,西部地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长江入鄂第一站和清江的发源地,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重要水土保持区。近年来,全州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守好自然生态本底,确保一江清水东流。

胡超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为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恩施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建立严实的责任体系。制定恩施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职能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明确党委、政府、部门政治责任。州委常委会会议、州政府常务会议每月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市党委及政府、州直相关单位每年向州委、州政府述职报告工作情况,健全“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纳入政绩目标考核,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搭建起明责、考责、问责相贯通的闭环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知责尽责。恩施州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4年获湖北省考核优秀等次。

建立严密的法治体系。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区域立法优势,加强山水立法,颁布实施《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恩施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恩施州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开展跨省区域协同立法,制定《酉水河保护条例》。与宜昌、重庆签订《长江三峡生态长廊司法保护框架协议》,完善省际司法联动机制。州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和审议州人民政府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依法监督,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引领倒逼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位,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强化环境监管,压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出台《恩施州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持续深化河(库)长制、林长制,坚定不移实施长江、清江十年禁渔,建立宜荆荆恩城市群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联席会议制度,与相邻3省5市(州)建立跨流域(区域)环境污染及突发环境事件协作机制,举办突发水污染事件跨省应急演练,9部门联合建立恩施州长江大保护多元共治协作机制,部门协同、多方联动解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州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守牢了生态安全底线。

胡超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恩施州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州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以规划引领统筹国土空间布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全州41%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按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个类别划分95个环境管控单元,全州35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27.56万公顷。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10个三级、35个四级流域片区明确底线管控指标和分步治理目标,切实把国家相关要求实化到空间底图、落实到具体项目,形成差异化发展功能分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从源头管控开发建设活动。

以流域单元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坚持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各类生态要素,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深入排查整治长江、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推进长江干流库岸、清江上游综合整治。实施姚家平水利枢纽和清江干流(利川)重点河段二期防洪治理工程,营林造林12.4万亩,累计生态修复关闭矿山910家、整治入河排污口726个,全州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森林覆盖率达67.79%,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数量逐年增长,长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

以问题整改统筹提升环境质量。以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治为抓手,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累计关停煤矿企业90家,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03万吨,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35万吨/日,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保持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达52.9万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全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稳居湖北国考城市第一位。

胡超文: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加快转变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恩施州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彰显土、硒、茶、凉、绿五大特色,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抢抓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省级试点机遇,探索推进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土地分区分类利用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开发建设管控体系和治理体系,流域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综合治理规划现状图、用地布局图、产业布局图等被作为全省“四个一”工作模板供其他地区参考。总结省级试点经验,扩面建设7个州级试点,梯次推进18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探索“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发展路径,恩施州小流域综合治理被作为2023年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推广。统筹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精心谋划EOD项目,总投资47亿元的清江流域重点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开发EOD项目成功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建设,全州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00万亩,“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生物医药综合产值达到245亿元,累计投产页岩气井13口,生产页岩气1.6亿立方米,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482万千瓦。突破性发展富硒和康养产业,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935亿元,在全国硒产业发展地市中名列前茅。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85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和42.7%。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5家,绿色新兴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12亿元。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立足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成立“两山”理念实践创新智库,举办“两山”论坛,印发《恩施州乡镇村生态产品供给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方案(试行)》《恩施州林业碳汇工作方案》。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全州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和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积极推进恩施市、建始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建设,全州2700多万亩林地完成分等定级,413条河流完成统一确权登记,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市(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生态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的底色更靓,“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