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情况”视察团暨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专题视察调研现场小记

2024-06-20 13:19:14 - 中国政协网

转自:全国政协

“小小石硪圆又圆,腰系铁链马绳牵。站着一圈英雄汉,号子一响震三川。”

6月14日上午,全国政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情况”视察团暨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走进河南省洛阳市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清澈的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河滩上,十几位周边村民身着统一服装,手牵绳索,将一块被称为“硪”的圆形石头捆好。随后,他们合力拉起这重达百余斤的“硪”,落下砸实地基,一遍又一遍。

“硪工号子,是黄河岸边的硪工在修堤筑坝时,用于热身或加油鼓劲儿的歌谣,属于黄河号子的一种。”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视察调研团,打硪是打夯的一种形式,曾在我国黄河流域广泛使用,在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用于夯实地基。“上世纪50年代,在兴修吉利区段黄河大堤以及柴河水库过程中,硪工曾被组织起来,几十组硪工同时打硪,他们边干边唱,互相比赛,劳动场面非常壮观。它是一种集体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据介绍,黄河号子是黄河沿岸的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一起劳动、共同协作,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曲调。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工种,黄河号子也相应分成诸多类别,河南境内的黄河号子主要包括河工号子、船工号子、硪工号子。

“通过号子,仿佛亲眼见证了老一辈治黄人与大河斗争的艰辛历程,真是令人受益匪浅!”视察调研团成员们表示。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黄河号子的生存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技术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打硪被电夯和压路机取代,流传千百年的硪、硪工和“硪工号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新一代治黄工作者中,听过黄河号子的本就不多,感兴趣并会唱的更是凤毛麟角。

近年来,包括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内的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对黄河号子的保护传承弘扬力度。为使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河南省和洛阳市有关部门对“硪工号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2007年10月,“硪工号子”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6月,“硪工号子”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硪工号子代表着黄河流域先民坚毅粗犷、乐观豪放的精神,见证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治黄智慧,它是治黄实践的文化浓缩。”“硪工号子”洛阳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国安深受上一代水利人的影响,毅然加入了“硪工号子”传承的队伍当中,“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硪工号子是一种宣示,一种情怀,一笔丰富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继续传承下去。”

“黄河号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人民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和爱国情怀。”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府参事花亚伟表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繁荣的华夏民族,而且还形成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黄河号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传承好、利用好、弘扬好,讲好‘黄河故事’,增强人们的民族文化记忆。”

“传唱千年的黄河号子,唱响的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视察调研团表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有许多许多。(记者孙金诚)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6月20日02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