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事件,把人当符号来消费是残忍的

2024-06-20 14:52:43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西坡原创

“天才少女”事件,把人当符号来消费是残忍的

还是忍不住,想继续说一下“天才少女”的事。我们尽量谈论事情本身,而避免扯入当事人的个人情况,因为我觉得事情的发展已经几乎失控了,对当事人十分不利。

大概一个星期前,当时还没有所谓的质疑和反转,全是一边倒的颂扬和感动。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些很正常的事情,非要放在励志的范畴里去谈论,就既不励志也不正常了。”从当时到现在,我都不怀疑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因为我看不到合理的“作案动机”,但我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这件事在传播层面受到的扭曲。

我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个东西,是因为这种操作太常见了。为了滚一个雪球,就要找一个高高的起点,铺一条长长的坡道。也就是说,必须得放大某件事、某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引发足够多人的惊叹。

我当然没有能力预见到事情的发展。但事后来看,每一种机心都是有代价的。问题在于,利益和风险是否匹配。尤其是,当事人还是一个仍在读书的未成年人,又出身于比较封闭的地域环境里。那么这种传播操作是否公平?

目前来看,局面是挺令人沮丧的。一个无助的弱者,被推到前台,承受各种各样的恶意。而财大气粗的大厂,躲藏在幕后。这个姑娘还没有任何看得见的好处,却已经损失了很多。

引用一下我的朋友敬一山老师的观点:

“目前的局面,组织者阿里达摩院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我觉得也是有的。

因为姜萍的故事,一开始的信源全部来自于阿里达摩院,第一轮媒体的报道,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主要信息都是达摩院制作发布的。

从企业的角度,要适当宣传自己的活动,做一些工作,完全可以理解。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初赛,仅仅因为一次初赛成绩,就如此力捧中专女生,是不是用力过猛?

哪怕就是要宣传,等到决赛成绩出来,多验证一下姜萍的数学能力,是不是更合适?

过早把姜萍推上’天才’的高位,如果她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并不匹配,那对这个女生,不是会构成很大的伤害?”

重复一遍,我迄今没有怀疑事情本身的真实性。我怀疑的是,事情本身在原本的正常的语境下,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轰动性。但为了增加传播效果,其意义遭到了人为的拔高,从专业的、小众的圈子里,拿到了普罗大众的语境下,粗暴强硬地上价值,最终引发反噬。

事实上,有些传播叙事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比如把姜萍的初赛12名成绩当成“谁说女生学不好数学”的例证来大肆传播。仔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好不容易出来一个会数学的女生”这件事本身,不恰好证明了“女生普遍学不好数学”这个刻板印象吗?

但是在铺天盖地的感动、励志之下,很少有人做认真的思考。

我斗胆说一句,男女在数学或者其他科目方面是不是有差异,是一个统计学层面的事。如果统计学认为有差别,而政治正确强行否定这种差别,那么是很荒唐的。

人的天赋的差异,本身不是不公平,因为人的天赋分很多种,一个性别更擅长数学或者更不擅长数学,有什么大不了的?数学这种东西,只需要极少数天才做专职研究就可以了,剩下的大多数人,跟它有啥关系呢?我高考数学成绩还可以,但大学高数几乎挂科。人工智能已经如此发达了,普通人在数学上的分数差异,又能影响什么呢?

我对这件事感到很不爽的一点就是,明明只是一个小圈子的事,如果大厂喜欢这个姑娘,给钱也行给机会也行。为什么非要包装成一个奇闻,放在性别和阶层的舆论战场来博流量?当下,性别和阶层这两个议题有多么血雨腥风,不应该不知道吧。

这在本质上是把人来当符号来消费。我不知道当事人的知情权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位姑娘及其家人能够预料到这种后果吗?即便没有现在的反转,我觉得也是不合理的。

我推测,事情可能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复杂,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偶然落入了大厂的蜘蛛网,触发了公关机器的开关,他们发现,这个故事好,于是流水线开动。我觉得这是残忍的,哪怕是无意识的残忍。

而现在很多质疑的人,也并不关心事情的真相,他们只是在吃另外一份流量。

如何分辨一个围观者是善意还是恶意,就看他是想要把事情说清楚,还是借机煽动自己的潜在受众。很多支持者和质疑者一样,都是在拿活生生的人当符号来消费。

当务之急是,谁惹的事谁来平。偌大一个企业,就不要再躲在小姑娘身后当透明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