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雄城山海关

2024-07-20 00:00:11 - 媒体滚动

转自:劳动午报

紫塞雄城山海关

紫塞雄城山海关

山海关,古称“榆关”,位于万里长城最东端、河北秦皇岛东15公里处,它扼守着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一处军事重镇,被称为“紫塞雄关”。

大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将军奉旨来此察看地形,见此地北倚燕山,南连大海,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便在此设隘建关,将山海连成一体,故曰“山海关”。山海关古城与万里长城相连,东南西北分别有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四座主要城楼,周边辅以堡垒、瓮城、敌台、墩台,组成一道防御体系完整的泱泱雄关。

现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是东门镇运楼,城门分为上、下两层,高大厚实的城楼就像一位威严雄武的关西大汉,一夫当关地扼守着关隘。我抬头仰望,那青砖碧瓦、斗拱飞檐的箭楼下高悬巨匾,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雄浑苍劲的大字,与巍峨雄壮的古城浑然一体。登上城楼,可俯瞰山海关古城全貌,关内古城平面呈四方形,外城以青砖包砌,护城河围绕,城内主街巷弄几乎保留原样,一众四合院民居使古城显得更为古朴原味;关外,原野辽阔,房屋点缀在田间路旁站在关楼,游目驰怀,一头是碧波万顷的滔滔渤海,另一头则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一座座瞭望台遥相呼应,大豁口射箭,小豁口瞭敌,它犹如京城外的一把铁锁,挡住了关外挥舞马刀、弯弓射雕的草原勇士,深情脉脉地守望着中原大地。

摩挲墙砖,似乎在与历史老人交谈,每一块方砖,都藏着古城的故事;每一道砖缝,都跃动着烽火硝烟;耳朵贴在墙上,似乎能感受到那博大有力的脉动,征夫的血泪、戍卒的呐喊……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大戏曾在这里纷呈上演、此起彼伏:抗倭战神戚继光任蓟州总兵15年,他率戚家军在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修建了明长城的起点入海石城“老龙头”,有效肃清了塞外铁骑的袭扰,但不久后,他却被异党排挤罢官,解甲乡里,贫病而死;不让须眉的一代巾帼英雄秦良玉曾率数千“白杆兵”在此抗击后金,浴血山海关,迫使皇太极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撤围退兵,京畿之围得解;最为悲怆的是袁崇焕,他以书生文弱之躯,凭着一股“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意志力打破了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用血肉之躯守护一方生灵,可朝廷却赏赐给他一个凌迟酷刑的结局。或许是这哀嚎声伤了山海关众将士的心。最终,山海关最后一任守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开关门,跪迎清军……一个王朝瞬时灰飞烟灭,自此,塞外游牧民族以主人身份一统中原三百年。

百年风雨,尽在身后,关内关外,谁非过客?沿山海关西行,逶迤的万里长城如一条巨蟒蛰伏于云涛雾海的燕山山脉,烽火台上的狼烟曾一次次冲天而起,小小一座古城,守卫着万里长城,瞭望着茫茫渤海,有山有海有边关的地方,浸淫着孟姜女们千里寻夫的泪水,传唱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歌,缄默的城楼,沉淀下来的明砖清瓦,细数着一代代过往风流人物:徐达、戚继光、孙承宗……

从徐达建关到戚继光固关,从袁崇焕守关再到吴三桂献关,古城历经战火洗礼,还曾承受八国联军的践踏、军阀混战的厮杀……历史风云在城头萦绕,蕴藉数百年的情愫深埋于青砖黛瓦中,它的雄奇牢固曾令异族望而生畏,也让人听到了我们民族渴望和平的心声,让人看到了中国人不畏强敌,不屈不挠的精神。山海关,它从史书中穿越,通过时光隧道,不紧不慢地向我们走来,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数不仅仅是看风景,而是凭吊过去、回眸往昔,探寻雄关的历史风云……

□申功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