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启示

2024-07-20 04:00:23 -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为政以德”思想的重要启示

□ 杨 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国古代主张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的探索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考察“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逻辑,对于当代治国理政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为政以德”思想的主要内涵

“为政以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政治理念,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理国家的原则,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也拉开了关于“为政以德”思想持续讨论的序幕。从先秦到近代,“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理念逐渐明晰,影响也愈发深远。要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为政以德”思想蕴含高超的政治智慧。从国家治理层面看,“为政以德”的目的是“为政”,关键在于“德”,其中“内圣外王”是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道德教化”是管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先秦时期,诸子先贤提出很多卓有建树的思想观点。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孔子家语·刑政》),“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伊训》)等,正是“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为政理念的客观呈现。

二是崇德尚贤的个人理想。“为政以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个人层面看,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崇德尚贤、追求和而不同是大雅君子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都是生动的例子。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得人,孔子的回答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强调为政之要在于得人,认为君主只有率先垂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有效识别与任用贤人,进而达到修身和修道以成仁的目的。

三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思想蕴含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从社会层面看,无论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还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都提倡公平、公正、不偏私等理念。儒家构想的大同社会虽然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却早已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融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推动中国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向世界交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古代儒家“天下大同”政治理念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呈现,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为政以德”思想的内在逻辑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如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为政以德”思想的内在逻辑。

从国家层面看,“明大德”是核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道德建设居于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思想工程,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是“为政以德”中的“明大德”。

从社会层面看,“守公德”是基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党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逐渐扩大为全体中共党员的修德标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紧跟时代、锤炼党性、谨守公德,在引领社会思潮、加强道德建设、凝聚社会共识上砥砺前行。

从个人层面看,“严私德”是底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个人应自觉担负起承继百年荣光、建功伟大时代的重任,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主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争先,用实际行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为政以德”思想的时代价值

“为政以德”思想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都产生过深刻影响,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强大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同时还“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德治思想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代文明建设推向新高度。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重要理念,“为政以德”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蕴含了中华民族崇德尚贤、以德化人、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和崇高追求。同时,“为政以德”思想是能够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也必将继续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提供智慧和借鉴。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