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对话哲学

2024-07-20 15:00:50 - 北京晚报

梁漱溟的对话哲学

▌王荫昌

《朝夕琐记:梁漱溟讲谈录》一书,是由梁漱溟先生的学生陈维志整理的。

梁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头顶诸多光环,被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以前我们是从梁先生的鸿篇巨著及社会活动中认识、了解他的,这一次可大不相同,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里,甚至在自然而然的聊天中走近他。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来观察、认识、了解梁先生,包含许多初次发表的珍贵资料,书的诞生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这本书的形成过程有点像由弟子记录老师言行而编成的大名鼎鼎的《论语》。在1970年至1976年的特殊时期,梁先生与青年学生陈维志,这一老一少仍然在默默地耕耘。梁先生并未停下脚步,依然不断地思考、探索,学生陈维志刻苦学习,接受教诲,忠实记录、抄写,最终成就了这部书籍。

陈维志根据内容、时间两条线,把梁先生的讲谈分为七个部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书斋生活杂谈、中国人的哲学和宗教、忆往谈旧、东西文化比较观、中国的道路、我的养生经验。从这七个标题就可以看出,讲谈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博,多姿多彩。记录讲谈这种事情,最忌讳“加工”,失去本真。梁老一向治学严谨,维志兢兢业业,忠实记录抄写,一丝不苟,保存梁老讲谈原貌,数年无差错,受到恩师信任和肯定,也使讲谈内容具有权威性,能够作为可信赖的历史资料保存。

我原来以为梁老作为一代宗师,恐怕这本书的理论性、学术性超强,待陈维志送来书籍,阅后方知并非如此。这本书不单内容精彩,经过分类整理,每个项目的文字都不长,在人们工作、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很适合抽时间阅览。

书中内容确有牵动读者的引力,其中既有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补充文字,亦有关于人心与人生的思考;既有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亦有对《史记》的评价;既有梁先生一生所作的唯一一首诗,亦有他推荐值得读的几本书;既有中国文化要义,亦有梁老喜欢的楹联;既有儒道佛,亦有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既有对阎锡山、熊十力、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等人物的评论,亦有健康养生经验;既有谈中国道路,亦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区隔……梁老以哪三个人为榜样?他为什么改变了“出家”念头和择偶标准?他提出的“文章两要点”是什么?这些统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还有一些花絮,例如胡适一则轶事,幽默又脱俗,令人忍俊不禁。哪怕是梁老的寥寥数语,也依然体现大家风范,发人深省。

以前我也读过一些梁老的著作,往往为其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精辟而折服,但总觉得和梁老之间相隔很远。唯独这一次读完《朝夕琐记》后,却是另一番感受,一个强烈的念头突兀地冒出来:“嘿!梁老还是一位那么可亲可爱的长者!”我想,也许是我们第一次从日常生活的侧面去认识梁老的缘故吧。

书中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感人至深。无论是在梁老的日记里、为学生维志题赠的诗里,还是在陈维志所撰写的“代序”中,均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年龄相差如此悬殊的一对师生,能这么和谐相融,令人格外羡慕。这给我的印象是,大概梁老已经把维志当成家人一样看待了。维志以自身的勤勉、忠诚,心笔合一,为我们留下来梁老晚年生活与思想的真实写照,功不可没。

陈维志是我多年的同事、朋友。维志调到公司担任卫生科科长时,我的职责需要和不少科室打交道,和他有了工作上的交集,又因爱好相同等原因,有些私交,成为朋友,彼此相知较深,对这本书的出版过程比较清楚。想当初,维志毅然决然追随梁老,其勇气、见识非常人所及。为了这本书,多年来维志一直念兹在兹,不懈努力,终成正果,实现了自己“回报恩师、奉献社会”的初衷,实在可喜可贺。还别说,维志的真诚、执著真有些恩师的遗风。此书的出版是学者们和广大读者的幸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