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人物图谱③吴昕:“闭眼睡觉,睁眼工作”,在救护车上连续坚守81天

2022-08-20 13:30: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来,喝点冰的降降温。”跑完一单回到分站,120急救医生吴昕擦去额上涔涔汗水,从冰箱里拿出两瓶盐汽水,递给记者一瓶。只见他迫不及待拧开瓶盖,一扬脖子,一口气灌了半瓶。

一张娃娃脸,清瘦身材,如果不说,很难看出吴昕是一位能力出众、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已经坚守在上海急救一线19个春夏秋冬。

今年夏天颇不寻常。首先,接连4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天气,让炎炎酷暑格外难熬;其次,出于防疫考量,急救人员高温天也要穿着厚实的蓝色隔离衣,佩戴N95口罩和面屏,体感更加闷热;最后是今年的“热度”,来得特别早——“4至5月期间,还有些春寒料峭,但是我们穿着笨重的‘大白’,拎着设备到病人家中,还没干活,就已经汗流浃背。”吴昕回忆。

抗疫人物图谱③吴昕:“闭眼睡觉,睁眼工作”,在救护车上连续坚守81天

“闭眼睡觉,睁眼工作”

3月12日,市医疗急救中心启动急救应急措施,急救人员的战“疫”就此打响。3月下旬,为配合居住地疫情防控要求,部分急救工作人员出行受到影响,急救一线开始面临减员压力。900余名急救人,凭单位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与社区主动沟通,踏出家门,保障急救中心正常运转。

4月1日即将到来时,不少急救人已接连多日没有回家。考虑到情况特殊,市医疗急救中心号召全体一线人员集中到各自工作的站点,在站点附近安排统一住宿。此外,中心还向近两年在急救一线岗位退休的职工发出返岗招募令。老同志们收到招募信息后,第一时间纷纷响应,并迅速回归单位参与防疫工作培训。

吴昕也应召离家,拖着行李回到日常驻守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分站。回忆当时情景,吴昕感慨:“虽然平常大家难免抱怨工作辛苦,但到了关键时刻,真是一呼百应回到分站里,满满挤了一屋子,没有一人掉队。”

尽管市医疗急救中心提前做了一系列人员和硬件准备,但实际面临的工作难度远远超出了一线急救人员预期。急救电话来电量持续在超高位运行,4月6日来电量更是高达平时的12.3倍,突破历史极值。

吴昕形容,当时每个人都“连轴转”,每天的生活节奏是“闭眼睡觉,睁眼工作”,没有片刻休息。粗略一算,吴昕个人4至5月的实际工作量大概比日常翻了一倍还多。每天12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吴昕往往没有机会喝水、进食,还经常加班。

抗疫人物图谱③吴昕:“闭眼睡觉,睁眼工作”,在救护车上连续坚守81天

81个日夜连续奋战

4至5月,受疫情影响,全市医院急诊收治能力减弱,床位饱和,虽然医院也努力投入更多急诊人员,但120救护车还是经常遭遇“压床”现象。接到了病人,却没有医院有能力接收,只能一家接一家医院寻找、等待。

工作环境也与往常大不相同。大街小巷人迹寥寥,平素担心的堵车问题荡然无存。救护车奔跑起来,风驰电掣,孤独地维系着许多人生命的希望。与家人分离的急救人员,一面担心着家中情况,一面还要承受市民因长时间等待产生的不理解。但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委屈情绪。

由于面罩和护目镜反光,又戴着两层口罩,平素手到擒来的救治手段,如气管插管、静脉注射等等,都变得困难重重。吴昕说:“穿着‘大白’,呼吸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做这些操作的时候,我都要摒一口气,尽量一次成功。”

4月中旬的一天晚上6时许,吴昕接到任务,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饭后突然昏迷。吴昕一边和队友赶赴现场,一边给家属打电话,让家属观察老人还有没有呼吸,家属回复察觉不到呼吸。“坏了,老人呼吸心跳骤停了。”吴昕暗自判断,立刻指导家属对老人进行胸外按压。

“等我到现场,老人果然呼吸心跳都停止了。家属情绪很激动,要求我们积极抢救。”吴昕回忆,他一气呵成完成了胸外按压、气管插管、静脉开放,持续抢救了20分钟左右,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在场每一个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因为老人情况危急,生命体征暂时平稳后,救护车随即载着她前往华东医院。由于老人没有新近的核酸检测报告,华东医院急诊特地收拾出一个内科诊室,作为临时抢救室,从死神手中夺回了老人的生命。

抗疫人物图谱③吴昕:“闭眼睡觉,睁眼工作”,在救护车上连续坚守81天

战“疫”之后又迎高温

自3月12日启动急救应急措施,直到6月1日,经历整整81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上海医疗急救秩序终于逐渐恢复常态,然而很快又迎来了高温挑战。

“有没有发热?有没有打过疫苗?上一次做核酸是什么时候?”8月3日上午,刚赶到病人家中,吴昕就熟练开启三连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院前急救也增加了流调环节。病人一一回答后,吴昕用耳温枪为病人测体温。

这是一位体重较大的老年病人,腿脚不便,所在小区也没有电梯,吴昕和同车急救员、司机一起,将病人扶进软担架中,合力抬下四楼。狭窄的楼梯间里暑气蒸腾,透过N95口罩,能听见他们大口喘着粗气的声音。汗水顺着他们的脖颈不停流淌,落在蓝色隔离衣圆形的领口,晕染出一圈湿漉漉的“项链”。

熬过几多寒冬酷暑,和吴昕同一批入职的急救医生,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吴昕说,这份工作给他带来强烈的荣誉感:“我们没有丰富的检查设备,没有影像科、实验室的辅助,我们只有简单的仪器,和自己的一双手,通过急救紧急处理,缓解病人病情。”

今年2月,业务能力出色的吴昕荣获上海市第二届“医德楷模”称号。未来,他还将继续奔跑在路上,在各种各样出人意料的场景里,向每一位需要他的市民伸出援手。

栏目主编:顾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