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全会《决定》名词丨什么是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

2024-08-20 08:04:01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编者按

为了深化广大党员干部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有关名词的理解与掌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微推出专栏《读懂全会<决定>名词》,结合《决定》配套辅导读本,邀请中央党校各领域学者及专家,对这些名词进行深入阐释,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

名词解释

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点上拥有的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的统计表,包括政府、住户、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等各部门机构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可以衡量一国多年经济增长所形成的财富积累,用以从存量视角分析国家经济的变化趋势和健康状况。

——选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

《决定》原文出处

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

专家解读

蔡之兵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读懂全会《决定》名词丨什么是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

如何理解“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优化各类存量结构调整”。作为财务会计学领域的重要工具,资产负债表能够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全面记录各社会组织的财务状况。通俗地讲,资产负债表就是算账的工具。同样的逻辑,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是指以国家为编制对象,对包括政府、住户、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等各部门机构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类,然后分别加总得到的报表,这张表能够清晰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点上拥有的资产、负债总量及结构。

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定期公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起步较晚,但进展较为迅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为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顶层设计。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新的宏观经济治理阶段。

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看,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既是增强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前提。

从当期看,国家资产负债表是“显微镜”和“放大镜”。编制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摸清国家“家底”的过程。在此情形下,依托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的宏观经济治理,既能全面掌握各部门、各地区的资产负债情况,又可以对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总量和结构比较,各类隐藏在错综复杂的部门和地方关系下的真实信息和关键难题都会一一显现,这将为宏观经济政策、各类经济规划的制定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会极大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助于保障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远期看,国家资产负债表是“透视镜”和“望远镜”。保障宏观经济治理的效果,既需要成功破解各类当期或短期难题,也需要有效应对各种中长期难题,这就必然要求宏观经济治理能够精准识别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举措。然而,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GDP体系)只能进行流量分析,它只能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增减变化,而无法反映一国在连续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变化。相比之下,国家资产负债表不仅能同GDP体系一样进行流量分析,还可以进行存量分析从而能够为宏观经济治理提供连续性和大样本的决策依据,这使得依托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宏观经济治理在前瞻性应对上具备了独特优势,能够在防范各类潜在的经济、金融、财政、社会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学习时报社出品

策划:何忠国

监制:李 莹

责编:李军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