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洪泛地 今朝“聚宝盆”

2024-08-20 08:00:47 - 媒体滚动

转自:哈尔滨日报

昔日洪泛地 今朝“聚宝盆”

■张明哲本报记者罗彦坤文/摄

8月,通河县祥顺镇南六方村提前传来丰收喜讯——马铃薯示范基地大丰收。随着轰鸣的拖拉机驶过,马铃薯堆成“小山”,万亩江湾地展开壮美丰收图景。

“这大土豆都赶上饭碗大了,能有一斤重。”南六方村党支部书记于飞带领着村民全力抢收,人人脸上挂着笑容。今年春季,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指导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推进,通河县在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的指导下,调整种植结构,江湾地种植马铃薯,破解“洪泛区耕地”歉收难题,收效显著。

土豆装满车农民喜丰收

看着装满车的土豆,村民罗成金的脸上露出笑容:“这片地已经连淹好几年了,去年在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的指导下获得小麦丰收,今年轮茬种了土豆,以后咱再也不怕歉收了。”说起这些年与洪水“打游击”的经历,罗成金深有感触。最开始,大家都在江湾地种水稻,后来又改种抗涝性较强的玉米,但怎么都不行,赶上涨水就前功尽弃。

胜鑫家庭农场最先接受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罗成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江湾地种植早熟农作物。“其实土豆早就熟了,大伙看没涨水、天气又很好,就晚收了半个月,每亩地又能多收几百斤,亩收益在3000元以上。”罗成金说。

通河江湾地的马铃薯丰收,离不开良种、良机保障。开春时,依托省农科院提供技术指导,42吨马铃薯种从牙克石运抵南六方村,于飞又带着村民买来播种机。“五良”融合成效显著,看得乡亲们眼热,大伙都到村党支部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一起干”。

如今,通河县已建立了两个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在祥顺镇、一个在清河镇。江湾地选择适宜种植的“短平快”农作物,抢在涨水前收获,实现了稳粮增收目标。

调优种植结构一年种植两茬

“铁牛”飞驰、马铃薯离田,后面紧跟着旋耕机,江湾地抢抓农时开启下一轮耕作。于飞告诉记者,“七月十五定旱涝”,目前看江湾地基本不会涨水了,腾出来的土地将种上大白菜,“头伏萝卜二伏菜”,现在种虽然稍晚,但也能增加一份收益。

通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魏冲介绍,连年过水给江湾地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加速秸秆腐化培肥地力,形成上好的良田,这片地甚至都不用施肥,非常适合马铃薯、大白菜生长。调优种植结构后,通河江湾地的农业“三减”效果也很显著。马铃薯种植不施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大白菜也是绿色种植,能够卖出溢价,获得更高附加值。

昔日洪泛地,今朝“聚宝盆”。良田在良制、良策的配合下,发挥出更大效能,创造出更大价值。

插上科技“翅膀”增收有保障

通河县共有23万亩农田位于江湾地,横跨4个乡镇,以往只是种植“三大主粮”作物,凭借土质肥沃,粮食亩产量经常会蹿高,只是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命运。自从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乡亲们“慧”种田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增产增收有了强大保障。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新农技更加深入人心,明年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科技种田惠及更多乡亲,造福于民。”魏冲说,转变农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挺不容易的,推广一种新的作物、一项新技术往往需要几年时间,但减灾保产江湾课题组的技术推广迅速,这是因为乡亲们相信科技种田,并从中得到了实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