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窑小镇“瓷”故事

2024-08-20 07:00:52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旅游报

瓯窑小镇“瓷”故事

□刘小方

工作的原因,近些年我每周都要从温州市区跨瓯江向北去往永嘉县几次,也有幸看着杭温高铁温州北站一点一点建成。因为多年的文旅工作,我对瓯江、楠溪江沿岸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早已了然于胸。但若不是有专题会议相邀,我还真错过了眼皮底下这处新晋的网红打卡地——瓯窑小镇。

从杭温高铁温州北站向东,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坦头窑遗址”所在地——瓯窑小镇。小镇以遗址所在的龙下村为核心进行开发建设。这里地处楠溪江与瓯江交汇之处,向北上瓯越大桥就能看到温州古港的朔门码头,向南则能一头扎进“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楠溪江腹地。

前不久,我去参加“温州非遗主题沙龙”活动,会址就在瓯窑小镇。从温州北高速罗东出口向东,沿流水潺潺的罗溪向前,一侧是车流如织的绕城高速,一侧是连片的碧绿稻田。几分钟后进入小镇,车水马龙不再,视野逐渐开阔,但见山脉止落处延伸出大片深绿坡地,粉墙青瓦的屋舍分列在阡陌纵横的水田旁侧。热浪消散的傍晚,这里荷风拂面,蛙鸣萦耳,是感受乡野趣味的好地方。

小镇以瓯窑为名,自然少不了与古瓷相关的景观。龙下村向东的山坳里,一座外立面灰白、造型似多个卷轴相连的建筑已经完工,那就是静候开门迎客的瓯窑博物馆。高低起伏的“卷轴”仿佛尚未打开的书,珍藏着瓯窑烧瓷的历史过往。自2017年考古发掘以来,龙下村已出土了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瓷器,其中不仅有碗、壶、钵、碟等饮食器皿,也有罐、盏、粉盒、碾轮等实用器物。这些瓷器胎质细致,釉面晶莹,从类型上大体可以分为文房用品、生活用品和茶酒器物几类。

活动主持人介绍,考古工作者在龙下村一件出土匣钵上发现了“大中十一年(唐宣宗年号)”的纪年,在另一件瓷碗上发现了“官作碗”的清晰字迹,由此结合出土器物形制,将遗址定位为唐代晚期官窑。

唐代官窑的断代,瞬间激活了我的历史记忆。虽然两晋南北朝之际,温州就有了郭璞的筑城、王羲之的驻守和谢灵运的歌咏,但因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至唐代时,温州仍相对落后。唐初孟浩然来温州看望老友,发出了“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的遥远感慨。唐末温州刺史张又新登临郡治旁的华盖山,便能“见尽江城数百家”。然而龙下村窑址的发现,一下子让我们看到唐末瓯江北岸燃起的制瓷之火。

温州古称“瓯”,史书记载说瓯越先民“断发文身,不火食者”。“不火食”即不吃熟食。但从字形上看,“瓯”字“区”“瓦”相连,本身就传递出温州先民抟土成坯、烧坯成陶成瓷和陶瓷烹食的历史信息。之前由于瓯瓷出土数量少,外界相对陌生。随着龙下村唐代瓯瓷窑址的发掘、2022年温州朔门古港数十吨瓯瓷碎片的出土,瓯瓷的地位才逐渐清晰起来。

瓯窑博物馆左侧,横躺着一座顺山势向上、长20多米的窑炉,这是当年考古发掘后在原址复原的。除了窑炉,瓷土坑、釉料缸、贮泥池等也都得到发掘,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瓯瓷烧制现场。

行走在龙下村,稍细心就能发现地上的小瓷片。只需一个俯身,就可以与唐朝来一次跨越历史的握手。千余年前的无数个日夜里,这孔窑炉里燃烧着楠溪江沿岸干裂的松枝,映红了一张张或紧张或放松或快意或呆板的脸庞。那炉,那火,不仅在冬日里温暖了人们的身体,在夏日里驱赶着烦人的蚊虫,更燃烧着希望与美学,将脚下平平无奇的土变成了瓯窑青瓷,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人们使用、把玩和欣赏的美器。

站在村口平坦处,我似乎看到了当年新烧的青瓷整齐码放在这里。待顺风的日子,小帆船只需半小时,即可渡过瓯江抵达朔门港。朔门港向北是明州(今宁波),那里有前往日本和朝鲜的商船;向南是泉州,那里有大量常年定居的阿拉伯商人。瓯江北岸一块再寻常不过的泥土,经历火与水的淬炼和输运,经历狂风暴雨、滔天海浪的洗礼,终于华丽转身,成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奢侈品。

瓯窑小镇,从“瓷”开始讲述温州的故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