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如何变“茶业”?看景迈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四量”路径

2024-08-20 09:09: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云南景迈山拥有2.8万亩千年古茶园,约130万株古茶树,位居六大茶山之最。千百年来,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景迈山世居少数民族围绕古茶林,合理利用山地环境,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独特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农林复合经济和民族山地聚落完美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23年10月,景迈山正式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此为新的起点,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把独特的古茶林自然资源、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富民强县的经济优势,让茶叶变“茶业”,茶山变“金山”,对于景迈山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筑牢西南生态屏障、建好边境“绿色长廊”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实地调研,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不断完善生态空间管控,持续夯实茶生态产品存量。生态资源是提供生态产品的核心主体,要确保生态产品的存量,关键在于把景迈山生态资源保护好,尤其需要把生态空间管控好。具体需理顺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用地关系,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划定预留弹性用地规模,对生态空间范围内侵占古茶林的建构筑物实施拆除或搬迁安置,防止生活、生产空间挤占生态空间,保障景迈山发展活力。在生态空间内部需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对古茶林进行系统观察和动态分析评估。同时,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景迈山的环境条件,在分隔防护林中增添适合本地的优良植物种类,构建起连片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分隔防护带,完善防护功能的同时,增加防护林体系的景观效果。

加快放大“茶+”乘数效应,有效提升茶生态产品增量。茶叶增值就是从茶叶到茶产品再到茶产业的一个过程。从景迈山的茶产业链来看,需要依托景迈山得天独厚的古茶林资源,放大“茶+”乘数效应,完善古茶林生态系统、丰富茶生态产品种类、构建茶叶全产业链条、拓展茶产业新兴业态。核心工作是继续推进在台地茶园中补种乔木的方式,模拟古茶林的生态环境,逐渐向生态茶园转变,回归林下茶传统种植技术,形成古树、新树、大树、小树共存的有机更新古茶林。纵向上延伸茶叶产品价值链,推出不同的“茶+”生态产品,打造知名茶饮品、茶菜品、茶药品、茶礼品、茶饰品等;横向上加快推进茶与文化、旅游、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以茶观旅、以茶疗旅、以茶食旅、以茶文旅、以茶动旅、以茶居旅“六旅”融合的现代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景迈山重要旅游目的地,实现“一业兴、百业旺”,探索景迈山“茶+”的无限可能性。

全面实施严格控制标准,切实提高茶生态产品质量。茶产品质量是贯穿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是茶品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茶农和茶企的立根之本。景迈山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坚持把质量安全作为“底线和生命线”,以“质量”筑牢景迈山古茶根基。在茶叶种植环节,要积极推广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全面实施古茶林“一禁止一替代”,严禁古茶林及其周边使用除草剂,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从源头上把控茶产品质量。在茶叶采摘和加工环节,应明确涵盖鲜叶采摘、车间卫生、制作工艺、成品检验、包装出厂及产品运输等环节在内的质量控制标准,使生产过程在严格的管理控制标准下执行。同时,联合组建非遗传承人“大师”委员会,形成梯度质量把控机制,将传统的制茶工艺融入产品生产中,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质生态精品。在茶产品销售环节,应健全茶产品全过程监督体系及数字化全生命周期产品溯源,实现茶产品的可追溯性,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健康生态消费。

积极发挥数字驱动作用,创新撬动茶生态产品流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茶叶的种植、采摘、生产等各环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茶生态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打响景迈山茶品牌的重点在于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提升茶产品知名度,具体可通过景迈山数字化IP打造的形式,即借助数字技术对景迈山知识产权进行创造、传播和保护,打造“1+N”数字化工程。“1”即是以拓宽生态产品的销售渠道为核心,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合作渠道等,打破生态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增加景迈山生态产品的销量。“N”即是通过其他领域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为生态产品传播和销售提供流量,比如数字化景观工程、数字化美食工程、数字化游戏工程等。借助AR等技术,重现景迈山历史场景,开启云端数字化全景导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出“舌尖上的景迈山”美食地图,吸引更多游客点亮地图,打响景迈山品牌。

作者单位:王若、滕祥河、康思奇,云南大学;陈彬森,云南民族大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