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小生意 “拼”出大梦想 见证扬州城市化进程

2024-08-20 09:29:00 - 消息动态

转自:扬州网

要问扬州有多少人没有吃过邳州人炒的瓜子花生?数量不好说,但扬州街头90%的炒货店老板都来自邳州。

早些年扬州街头水果店里卖的都是苹果、梨、橘子、香蕉这些“普通水果”,而榴莲、车厘子、山竹等“高档水果”是何时大批量进入扬州市场的?

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开关面板,可你知道扬州人家里的开关等小电器配件,大多数来自温州的一个小镇吗?

……

邳州人开的炒货店、天长人开的水果店、温州人开的电器配件铺……多年以来,大批外来商贩把有着地域特点的小产业带到扬州,从开小店、摆小摊开始,在把一个个小生意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便利了扬州人的生活。

从淮海路到兴城西路、从跃进桥到沙头镇、从渡江路到江都南路……这些外来生意人从创业到守业,做大来自家乡的小生意,拼出扎根新城市的大梦想,成为城市经济版图上活跃的小“拼图”,更见证着扬州的城市化进程和市民生活变迁。

外来小生意 “拼”出大梦想  见证扬州城市化进程

天长人陆荣华夫妇

专做精品的“水果大王”

“榴莲、芒果、车厘子、木瓜、山竹、水蜜桃……我们每天供应的品种不少于80个,光是葡萄就有十几个品种。”在广陵区沙头镇江苏亚联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水果批发市场院子里,53岁的王爱凤说着一口地道的扬州话,但她的老家其实是淮安,而丈夫陆荣华则是安徽天长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陆荣华的姐姐陆荣兰为补贴家用,从天长农村来到扬州打工,工作之余,她还摆摊卖起了水果。生意没做多久,她就发现扬州本地水果品种不多,而一些不常见的水果很受欢迎,但需要去外地进货,自己在时间上难以兼顾。于是在1995年年初,她从老家叫来了弟弟陆荣华,姐弟俩就在跃进桥附近靠近运河西路的路边摆摊卖水果。

那时每天凌晨四五点,陆荣华便起床搭乘大巴车去南京进货,通常下午三四点回到扬州,每次能带一两箱桂圆、红提、柠檬等进口水果。因为当时没有冷库,不能存货,陆荣华进的一次货最多能卖两天,于是他几乎每天都要往返南京一趟。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陆荣华先后购置了二手三轮车、新三轮车、三轮摩托车……到2000年,他终于攒够资本,在附近的亚农水果批发市场拿下铺子,开起水果批发店。陆荣华在家排行老三,人称“三子”,所以他的水果店就叫“三子水果”。

因为与“普通水果”形成了“错位竞争”,陆荣华自开店起便一直坚持做精品水果批发。

“开店以后,我带着孩子来扬州帮忙,多年以来都是每天从夜里2点忙到下午3点。老公则负责进货,一开始是南京,后来又拓展了无锡、嘉兴等地的渠道。”王爱凤说,丈夫来扬州近30年,一家人从摆摊到开店,再到买房,如今已定居扬州、三代同堂。

“我们见证了扬州水果批发产业的发展:先有亚龙水果批发市场,后来有了联谊批发市场,再后来搬迁合并成了亚联水果批发市场。”王爱凤说,做水果批发这行很辛苦,都是半夜起床开始忙碌,常年辗转各地进货,夏天最热的时候站在烈日下,冬天冰天雪地也得准时到店忙碌,“以前忙起来,吃饭也是随便对付几口,现在儿子会来帮忙,我也有时间能坐下来安心吃顿饭了。”

30年过去,“三子水果”从亚龙市场的小档口,到汤汪亚联市场的大档口,再到如今沙头亚联市场的三个档口,完成了从街边水果摊到拥有3间大冷库、超80种水果、十几名员工的小微企业的“进化”。

“以前,整个水果市场进榴莲,一次也只有十几箱,而现在我们一家店一次就能进两三百箱。”王爱凤说,现在丈夫陆荣华常驻嘉兴负责进货,“这对我们来说已是最好的生活,这样他能就地休息,不需要在两地间奔波。”

如今,“三子出品,必属精品”已是扬州水果行业的共识。“扬州人对精品水果的需求日益旺盛,是我们能够见证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的证明,为了让市民吃上好水果,我们辛苦点也值得。”陆荣华说。 

外来小生意 “拼”出大梦想  见证扬州城市化进程

邳州人张可群

扬州炒货界的“品质代表”

在扬州,炒货店比比皆是,但有一家“可群炒货”以味道好、“颜值”高著称,食客络绎不绝。

“我明天就要出去收货了,现在是花生、瓜子的收获季节,此行要去新疆、内蒙古、甘肃和东北地区的炒货材料原产地找好货。”扬州“可群炒货”的老板张可群可算是扬州炒货界的“品质代表”,“每年的8月初到年底,我都会‘一直在路上’,到各个原产地找口感最好的瓜子、花生、坚果,然后运回扬州的冷库保存,每天现炒。”

张可群是“炒货之乡”邳州人,早年跟着老乡一起,在上海、南京等地卖炒货,1999年来到扬州创业。

“炒货是我家乡的特色产业,虽然邳州不出产花生、瓜子这些原料,但邳州炒货却历史悠久,在民间有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张可群说,在扬州,街边的炒货店十家有八九家都是邳州人开的,而作为第一批来到扬州做炒货生意的人,他们也见证了扬州炒货行业的发展。

既是老乡,邳州人之间的竞争在炒货质量和价格上都相差不大,为了做出特色,张可群开始探寻新的开拓市场的方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让他每年都坚持自己出门采购原料。张可群说,常见的葵花籽有三种,黑皮瓜子多产自内蒙古和兰州,白皮瓜子多产自东北,青花瓜子皮最薄,多产自新疆;花生主要分两类,红皮花生多产自东北,而东北口感最好的花生来自辽宁葫芦岛,白皮花生则多产自淮安。

“可群炒货”的第一家门店开在淮海路上,店不大,但每天现炒的香气弥漫半条街,吸引大批市民驻足购买,因其炒货肉质饱满、口感好,逐渐受到本地市民的认可,特别是快过年时,“可群炒货”门口总会排起长队。

瓜子花生卖得好,走南闯北的张可群根据市场需求新增了坚果产品。“我们的产品不放防腐剂,夏季高温天超过一个礼拜瓜子花生就会‘走油’,冬天即便能够存储一个月,也坚持现炒现卖,基本没有存货。”张可群说。

2014年,在扬州开店15年后,“可群炒货”在四望亭路开了分店。在“代购”流行的那几年,不少代购店会到“可群炒货”大量购入瓜子花生放在自己店里售卖,可见“可群炒货”在扬州的影响力。

“为了方便西区市民购买,我们后来在兴城西路又开了一家分店,也因为精品零食产品越来越多,便在淮海路老店不远处开了一家装修更高档的店面,目前市区便有了四家店。”张可群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高,对食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这方面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

来扬州25年,张可群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父母也被他接到扬州养老,全家在这里定居,成了新扬州人。 

外来小生意 “拼”出大梦想  见证扬州城市化进程

乐清人蔡秀仁

温州小开关闯出“大市场”

老扬州都记得,在渡江桥南曾集中了很多卖开关的小店,这些店的老板大多来自温州。后来,人们以为这些小店因为城市变迁而散落到各地成为了社区店,其实,他们早就将一单几元钱的小生意做成了一单几万元的大生意。

在位于市区江都南路188号的扬州三开电器有限公司,店门口放着小件的开关,公司老板蔡秀仁的办公桌旁边挂着各式各样的专利资质,而店后则是一个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车间,十多个工人正忙着组装配电箱。

2003年,29岁的蔡秀仁带着妻子来到扬州发展,在渡江路34号租了一个门朝西的40平方米小店面,取名“巨泰电器”,卖温州产的开关。

“我是温州乐清人,16岁就出门打工,开始在老乡店里帮忙,什么都不懂,就一边干一边学。”今年50岁的蔡秀仁说起话来带着浓浓的乡音,“打了一年工后就开始自己开店,先后在郑州、南京开过,后来选定扬州。刚到扬州时,一天卖出几十块钱的开关就能满足日常基本开支。”

店面不大,业务很广。蔡秀仁不满足于当“坐商”,他跑遍扬州城区和周边县区,尝试拓展工厂客户。半年后,他就将店搬到渡江南路五金市场的对面,逐渐做起成套设计出品的生意。“刚开始时我们就是卖电线、开关这些配件,后来根据工厂或某个工程的要求设计定制配电箱。”

为了拓展企业客户,他随后注册了扬州三开电器有限公司并正式更名,同时成为家乡电器知名品牌“德力西”的扬州总代理。

蔡秀仁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是乐清市柳市镇,这是一个以电器制造和低压工业电器生产为主的工业强镇,拥有众多知名电器企业,也被誉为“浙江第一镇”,“柳市就像扬州的杭集镇、头桥镇一样,靠着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了周边发展,我们也尝试利用自己熟悉的人脉资源做生意,就这样在扬州打拼了21年。”

蔡秀仁的儿子、女儿都在扬州出生、长大,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他还加入了扬州市浙江(温州)商会并成为常务副会长,与更多浙商互动学习、相互扶持、抱团取暖。

立足扬州卖全国,蔡秀仁也很关注线上市场,早些年从阿里巴巴接单,现在会进行抖音推广。在他公司参与的项目中,不乏充电桩、光伏等新兴产业。“在扬州的温商很多,做的生意也五花八门,包括瓷砖、玩具、阀门、手机、灯具等多个行业,很多都是从‘夫妻店’起步发展起来的。”蔡秀仁说,生意不论大小,只要认真做,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者屠明娟

责任编辑:煜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