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09-20 00:33:00 -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9月19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 嘉宾畅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9月19日上午,2024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在主论坛嘉宾演讲环节,多位中外重要嘉宾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致辞演讲,分享切身感悟,展现远见卓识。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

《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 反映了中国文化强大吸引力

在演讲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副院长)谢春涛提到了最近《黑神话:悟空》在全球的持续火爆。他指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

谢春涛介绍,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对自身文化保持坚定信心和强力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以文铸魂,凝聚价值共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宏业,实现文化进步。

“今天的中国,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浓郁气息和生机盎然,《长安三万里》《长津湖》等影片深受观众喜爱,《复兴文库》中国力量绘画大戏编撰出版,一系列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谢春涛说,“最近《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持续火爆,不少国外玩家为了搞懂这款依托中国神话背景打造的游戏,开始研读《西游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日益强大的吸引力。”

他指出,当今文化领域不断开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同时,不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谢春涛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

将发挥专家学者聚集等优势 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感谢广大网友和论坛主办方把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演讲中表示,“我们一定建设好中国考古博物馆,不负大家的信任和重托,同时也欢迎各位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

高翔表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我们既要回答好‘人类向哪里去’的世界之问,也要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好世界,怎样建设美好世界’的时代之问。”

“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在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赋予人类文明新内涵,在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中不断拓宽人类发展进步空间。我们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推动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当代世界中,致力于打造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翔说。

他还表示,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意义,助力北京文化发展,是中国社科院的职责和光荣使命。

“作为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我们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专家学者聚集等优势,与国内外各界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砖加瓦,为深化文化交流互鉴,实现共同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高翔说。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何超琼: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有尊重包容的态度

演讲现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信德集团董事长何超琼分享了自己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个人经历。

何超琼表示,17岁那年自己出国留学,海外的生活经历让她对中国文化理解得更清晰透彻,更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成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我瞄准机遇,创业开办了一家专业的品牌咨询顾问公司,帮助外国品牌将中华元素最大程度地融入产品和宣传中,让它们能够立足亚洲,争取市场份额。”

“其实我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已经担负起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角色,这也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文化,然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角度去说服他们,共同探索能让文化兼容并蓄的良方妙策。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知、拓展眼界、开拓思路。”她说。

为了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她还策划主办了两场文化活动,联合多位中外艺术家在原创交响音乐中加入中国古乐器,让观众在创新展览装置中看到立体化、被真实还原再现的中轴线15处遗产点。

她表示,作为中国民营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民营文化产业,因其灵活性与创造力,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家也要勇担时代责任,更加奋发有为,综合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增强新能力和可信竞争力,把握住时代机遇,创出文化的‘新’、地区的‘新’,也创出自己的‘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文明进步需要吸收先进文明丰富自己

“我们原来没想到,黄牛、绵羊竟然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这些牲畜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在演讲中,列举多个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案例,分享他的观点:文明进步需要吸收其他先进的文明,丰富自己。

很多人认为,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发轫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但王巍介绍,在汉代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前,一条异常繁荣、活跃的史前文明交流路线就已存在。他介绍,距今5000年到4500年,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传入我国,与此同时,我国原产的粟黍、水稻通过不同路径向西方传播。

很多时候,文明交流对历史的影响不可估量。王巍举例说,在公元7、8世纪,中国的纸和造纸术传到了西亚;9世纪,中国造纸术进一步发展,将更成熟的技术传入了埃及;12世纪,中国造纸术又从北非传到了西班牙、法国。纸进入欧洲后,孕育出欧洲的整个近现代文明。

王巍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比较开放包容,“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唐朝,大量中亚商人到唐朝做官、经商,邻国日本派来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技术,当时的人们对这些跨国交流习以为常。”

“所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兼收并蓄使中华文明不断保持活力,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的这些案例,对我们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王巍说。

现场

中外专家学者走进天坛、前门会馆群落等古建筑

“北京文化有一种和谐之美”

新京报讯 (记者赵利新 展圣洁)9月19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正式开幕。当天下午,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观摩天坛、前门会馆群落等古建筑。一些外国学者第一次听说“会馆”,感叹北京拥抱多元文化的城市底蕴。

9月19日下午,位于青云胡同与北芦草园胡同交界处的颜料会馆里,响起了悠扬婉转的音乐,舞着水袖的京剧演员款款步入舞台中央。观众席上的学者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太美了。”来自肯尼亚的公共卫生专家皮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

当翻译人员给皮特讲述了颜料会馆的历史后,他露出惊喜之色。皮特告诉记者,他已经来北京好多次了,但第一次知道“会馆”这个名词。“每次来北京,都觉得这个城市的人很懂礼仪。比如今天的论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嘉宾在演讲前都会向听众鞠一下躬。”

明清时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每年都会迎来众多参加科考的学子以及想在京城闯出一片天的商人。久而久之,由同籍贯或同一行业的人在北京设立的会馆便应运而生。这些人,或为联络感情,或为应付同行竞争,常在一起议事。颜料会馆就是当年山西平遥颜料行业商人的聚集之处。

“北京文化的韵味,有一种和谐之美。”来自马来西亚的建筑师张建文对北京中轴线很感兴趣,并实地考察多次。他总结说,中庸、平衡与和谐是北京中轴线的标志,同样也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在天坛祈年殿下,张建文向记者解释说,北京中轴线在建筑艺术上,将原本分散的,形式、线条、颜色各异的个体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但又保持了个体的独立风格;当这种建筑艺术反映在文化和社会观念上,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多样性的尊重。

天坛公园里,人流如织。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天坛前摆各种姿势拍照,也有身穿中山装的老年人慢慢散步,每个人都享受着自己的午后时光。“北京真好。”皮特说,在他眼里,最美的城市未必是风光旖旎,而是人们在其中快乐地生活。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赵利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