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屡屡画饼难充乌克兰之饥
王思羽
近来,乌克兰又被北约泼了盆冷水。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北约在邀请乌克兰加入的问题上没有形成共同立场,因此无法发出邀请。
细数下来,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北约对乌克兰的战略定位是中立性、无核化与确保稳定的北约东翼边界。尽管乌克兰此后多次提出过希望加入北约,并不断强化与北约之间的合作,但双方始终未能就乌克兰能否获得北约成员资格这一基础性问题达成共识,也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来破除障碍。不过,自1994年乌克兰被纳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以来,北约陆续推出了包括北约-乌克兰委员会、《北约-乌克兰行动计划》、北约强化对话计划等机制,尝试以强化“伙伴身份”的方式来表达对乌克兰的安抚和支持。
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乌克兰议会通过修改宪法放弃了乌克兰的不结盟地位,明确其寻求加入北约的战略计划。在新的背景下,北约将原有的“伙伴关系”机制重新定义为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桥梁”,使其转变为北约向基辅提供安全援助方面的有效工具。然而,“加入北约”的诱饵最终导致乌克兰深陷战争泥沼。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北约的“入约”大饼更是画了一张又一张。
反复承诺却不见实质进展,也照见北约的纠结心态。从本质上讲,北约对保卫乌克兰安全的战略定位和责任一直具有模糊性,北约尚未准备好让乌克兰加入,因为这关乎北约对自身与俄罗斯之间的风险管控。美国总统拜登将自己的外交政策遗产押注于武装乌克兰并击退俄罗斯,同时确保美俄之间不陷入古巴导弹危机那样濒临失控的高风险局面之中。不过,一些成员国则担心,对乌克兰的过度军事援助和训练会导致乌克兰危机“北约化”,使北约更直接地卷入战争。向乌克兰提供包括F-16战斗机在内的进攻型主战武器等一系列军事冒险的渐进主义行动,正在蚕食原先积累的风险管控努力,加剧了北约阵营内部对于进一步在身份上接纳乌克兰的担忧。
与之同时,北约对于纳入新成员的“门户开放”政策也是含糊不清的。门户开放政策巧妙地将推诿和拒绝的缘由从北约转嫁到有志加入北约的申请国。它告诉后者“大门是敞开的,只要符合我们的标准,你就可以自由加入”。然而,该文字游戏之下隐含的实质是:大门实际上是紧闭的,直到现有成员国集体同意引入新成员。届时,才可以基于成员国一致同意打开大门并发出邀请。但对内部分歧严重的北约而言,达成一致又谈何容易?
乌克兰将短期内解决危机的赌注,押在了快速加入北约的幻想上,这是其战略设计的“致命伤”。而北约那张模糊的入籍“门票”至今未见下文,更无从谈及帮助乌克兰解决当前的军事冲突困局。美国“精明”过度的政治算计和实用主义,可能成为乌克兰难解死局的罪魁祸首。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