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品质超脑”是怎样炼成的?
(左上)科研之路没有坦途,需要非凡毅力的加持,也需要“灵魂人物”的指引
(左中)仪器在进化、人才在进化、标准在进化,“质量人”守护着每一滴牛奶的营养与品质
(左下)每一次沟通和调试的精准落位,都是向更高品质迈进的坚实步伐
(右下)伊利健康谷
时间酝酿品质,每个“质量人”都是关键。他们都是时光的“质造师”,以岁月为尺度,用热爱精雕细琢每一款高品质产品。
对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来说,创新检测技术,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检测难题是超越。
对伊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专家赵贞来说,超越就是“走在风险的前面”,在源头处防患于未然。
对伊利检验方法开发专家谢瑞龙来说,超越是不断攻坚克难,将检验范围的半径不断延长。
对伊利液奶质量管理部风险控制组品控专家张彩霞来说,超越是深入产品线,不断优化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
他们是伊利的“品质参谋部”、是食品检验方法开发的“品质超脑”,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敏锐洞察,不断推动着伊利的品质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浪潮下,国内乳业“首席技师”荣誉花落伊利集团,伊利正高级工程师李翠枝获此殊荣。此外,伊利正高级工程师赵贞、高级技师谢瑞龙、中级工程师张彩霞被评为“特级技师”。
这一系列殊荣,不仅是对个体奋斗的肯定,也是对伊利在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上取得非凡成就的高度赞誉。
技术创新的带头人
科研之路没有坦途,需要非凡毅力的加持,也需要“灵魂人物”的带领。
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是伊利质量检测队伍当之无愧的“灵魂”。身为伊利检测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她带领团队研发出100余项新检验方法,多次参与IDF、国家标准以及相关标准制定,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20多项,为伊利产品打造坚实的品质保障。
太阳刚刚越过地平线,李翠枝带领团队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针对枸杞营养物质的检测结果不断进行各种数据核验。作为质量检测负责人,李翠枝带领团队持续检验枸杞里面的营养物质,为产品功效找到科学依据。消费升级,要满足消费者多元的需求,必须不断创新,伊利枸杞红枣牛奶就是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结晶。
除了攻克检验难关,李翠枝还提前储备检验方法,助推完善了国内自有软件著作权的功效原料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的支持下,伊利的新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功效产品配方的筛选能力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李翠枝还是建立质量检测实验室的专家。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就倾注了李翠枝大量的心血。“那段时间,出差走到哪里,我都在琢磨建立实验室的标准。”
科研是一场人才的接力赛,在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的“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人才理念引领下,伊利发掘了一批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完备了食品安全检测的人才梯队。
“数据雷达”的自我修养
在伊利“品质超脑”的背后,既有李翠枝这样的创新带头人拓展检验方法研发,也有像赵贞这样提前预警食品安全风险确保食品安全的人,他们共同为伊利卓越的品质保驾护航。
赵贞是伊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专家,通过自主建立“全球食品安全数字化系统”,时刻监控全球食品安全信息。如果把伊利“质量人”看作一支部队的话,那么,赵贞就是这支部队的“数据雷达”,协助伊利将风险“拒之于千里之外”,她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跑在风险前面的人”。
伊利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乳企,拥有丰富的供应链和全球化的采购策略,那么,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系统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整合全球风险预警信息,预防风险的发生。
当系统识别到某个国家的原料存在安全隐患时,迅速启动监测机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不仅可以深入追溯到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更能监测、追溯任何影响食品安全的“风吹草动”,确保风险无所遁形。
今年大年初三,赵贞在公司办公室的灯光下进行着自发的“冒险”,每一次键盘的敲击都是她对质量的决心、每一次系统的优化都是她对品质的坚守。最初建立这套系统时,在没有庞大团队支持和领先技术装备的情况下,她与同事们通过刻苦钻研,“从0到1”地搭建了这个系统。2年后,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通过这套系统打通了以前分散的信息,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
这套系统的建立不是某个人的成就,而是饱含“质量人”对伊利品质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们用坚韧的毅力为伊利打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品质屏障。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2次外包给技术服务公司开发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而作为“外行”的赵贞却成功了。她的经历不仅体现为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对创新和好奇心的生动诠释。赵贞分享道:“哪怕是一点点小的创新,都能给你带来很大的满足感。我们都有一颗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只要一直前行,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无尽的乐趣。”
检验方法开发的“攻坚队长”
从赵贞的“数据世界”,到谢瑞龙的攻坚“阵地”,创新的另一面正徐徐展开。谢瑞龙,清华大学博士后,是伊利检验方法开发专家,有过重大赛事的食品安全保障经验,是伊利引入的高技能、高学历人才。
在伊利位于上海的实验室,谢瑞龙带领团队持续地推进检验方法创新。仪器的轻微嗡鸣,成为这个宽敞实验室的背景音,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默契而高效。
谢瑞龙带领团队,挑战检验技术的前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技术难题的攻坚。实验室里,他们投入着时间和精力,见过绚烂晨曦、目睹过午夜光影的轮回,消化过失败后的沮丧,也体验过成功的喜悦。
在面对研发前途不明朗时,如何与不确定性作斗争,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面对的考验。跑步是谢瑞龙排解压力的方式之一。本质上,科研之路,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换个角度想,你可以看沿途的风景,还可以经历阳光。”谢瑞龙说。
同时,伊利集团开放与包容的科研氛围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谢瑞龙说,“有时候一项检验方法研究,跨度3年,一般公司不会给这么长时间。”尊重人才,是吸引人才的基础,伊利给予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为谢瑞龙创造优渥的科研条件。迄今为止,多项前沿检测技术已在事业部及工厂落地,他和团队累计监测了10万余组数据,为伊利食品安全及品质升级提供更加有利的数据保障及支持。
“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年轻的特级技师,谢瑞龙已迈过了“一万小时”的门槛,正朝着更深的未知之境进发。
生产线上的“风险防火墙”
如果说赵贞建立的“全球食品安全数字化系统”是经线,那么张彩霞的质量控制系统就是纬线,它们彼此交织,共同构筑了伊利的品质网络。作为伊利液奶质量管理部风险控制组品控专家,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落地到产品生产线是她的责任。她开玩笑说,自己是“品质参谋部”的“行动部队”、是生产线上的“风险防火墙”。
伊利在品质管理方面构建了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系统,同时建立了“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这意味着,张彩霞不仅要建立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也要监督标准的执行。
从1997年入职伊利到现在,实验室的操作台见证了她从一个检验新人逐渐成长为品控专家的过程。将时间拨回1997年的某天,张彩霞可能会为了一组数据的准确性而反复试验,也可能为了一个检验流程的优化而苦思冥想。她所见证的不仅是公司规模的飞速发展,更是伊利带动乳品科技迈向创新高峰的过程。
作为一个在伊利工作20余年的品控专家,张彩霞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将工作经验和成果固化沉淀并有效运用到产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其编制的《事业部产品抽样指南》,助力液奶建立了详细的常规抽样原则与靶向抽样条件。张彩霞说,“特级技师的职业评定,让自己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可能压力会更大,但会继续努力。”
伊利每一份高品质产品的背后,都离不开“品控大脑”的把控,每一份监测数据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精益求精的不懈努力,而这也是伊利品控人员所具备的独特的气质。
伊利拥有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批批优秀的“质量人”纷纷涌现,有醉心挥毫、不允许“差不多”存在的“古风质量人”韩岩灼,有以眼为尺、分毫必争的“90后女魔头”张妍……在伊利全产业链上,还有千千万万“质量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伊利背后的“品质超脑”和来自一线的“质量人”,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品质传承力量,向消费者传递着伊利的品质温度。
(数据来源:伊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