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海南红色文化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是海南省重点师范大学,1949年建校,前身为琼台书院,历经合并升格于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秉承“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迄今已为海南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20万余名,有“琼岛名校,教师摇篮”之称。学校现有本硕博全日制学生约2.3万人,其中女生约占70%,设有海南省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与育人工作的融合,琼崖革命精神和“红色娘子军”文艺是党史学习和爱国教育的鲜活内容,有助于引导青年女性从思想和行动上建设美丽中国、美好海南。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教育资源
海南师范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大格局”。琼崖纵队和红色娘子军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海南岛的事迹,历经传承已经演变为革命文化、女性文化、地域文化的综合产物,其中所体现出的红色文化基因、女性解放思想、海南人的纳海情怀和敢为人先、开放包容、英勇无畏的娘子军精神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改编的文艺作品,对新时代女大学生关于国家、社会、家庭、自我层面的认知和行为实践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意义。海南师范大学重视思政统领和品牌效应,性别教育资源突出海南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区域特色,结合海南师范大学“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教育内容。
课程建设方面,从女性的民族使命和自我实现的角度挖掘琼崖革命和娘子军文化所蕴含的党史和海南地方史、革命思想、政治理念、精神信仰等元素,依托“一院一品牌、一系一模式、一师一示范”的“六个一”载体和院、系、课程3级大思政课体系,申报并研发精品课程,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入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专业课、校本课程以及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程,实现文教史法、数理生化、艺体旅管等大类专业全覆盖。课程设计兼顾思想教育的同一性和专业学情的差异性,讲授政史和科技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划,以及新时代对青年女性的要求,设置与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思政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教学、VR技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人机互动等现代技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场景和未来图景之中,在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中接受情感熏陶,形成可感、可视、可听、可交互的沉浸式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激发成长潜能
海南师范大学女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省内外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其言传身教会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长期的影响。立足高师教育实际,从人员、组织、制度方面创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氛围,并以未来教育家的站位和高度传承海南革命文化,强化师生对性别平等观念和女大学生群体的认同是落实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员素质方面,海南师范大学推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育人模式。借助全国和各地妇女研究组织、校内外性别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海南师范大学合作的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尔雅资源共享课、优课联盟等学术平台和课程资源,针对全体师生开展性别平等主题培训。以师生同步学习和教学研一体化的方式,从教育工作者报国、启智、垂范的使命解读时代转变对女性解放事业的影响,探索琼崖革命精神和红色娘子军精神在海南自贸港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实践路径。并积极思考怎样以“成人”“成己”为目标,将性别平等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决策、示范、履责、评价等环节,完成从普通教育工作者向教育家的跃升。
组织制度方面,海南师范大学施行部门联动、上下联通,课程联动、目标贯通,教师联动、团队联通,课堂联动、评价联通的“联通”机制。由学校各级党组织牵头、校妇联主要负责,与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各学院等部门联合,在学生层面,按照校—院—专业—年级—班的顺序分级,成立女生工作部和投诉平台,选取负责人,与校内近百个学生社团合力开展工作,解决女生在校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反映;在教师层面,采取妇联选派或自发成立的方式,以学院为单位,组建性别教育教研小组,定期组织以两性问题和女性教育为专题的教学科研活动,强化教育者的性别平等观念。在海南师范大学校规校纪和学生手册中增加针对女大学生的管理条文,保障女生在学生组织建制、学生干部选拔、荣誉评优、大赛评奖、考核体系中,享有与男生同等的名额比例、职责权利、参评资格、评选标准等。监督评测与荣誉赋能相结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海南革命文化的品牌效应,与纪律检查、校园文明、班风建设、校园安全、入党评优、个人考核等联系起来,择优评选出“英雄集体”“英雄个人”,并冠以“琼崖革命精神传人”“新生代红色娘子军”等名誉,建立跟踪成长记录,进一步激发潜能。
(王明娟)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