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百年老街焕新归来!
转自: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一条老街,浓缩半城烟火。
早年间在龙湾,有一条为人称道的“禧街”——寺前街。当地人每逢喜事,都会来这儿转转,置办些许物件。久而久之,它便成了人们置办家中喜事物件的首选商业街。
这条因寺得名、因河而兴的寺前街,曾是“三十六行俱全”名噪一时的繁华商业街,也是龙湾千年文化底蕴的见证者、承载者。因其地处唐代著名寺院“乾元寺”前,遂名为“寺前街”。
数百年来,寺前街商贸文化孕育出“人生八禧”为核心的民俗风情,成为浙南传统商贸文化鲜活样本,堪称“中国禧街”。它像一块“活化石”,见证了龙湾发展的缩影。如今,这条历经百年风霜的老街,在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提升后,将洗去历史的尘埃,以全新的面貌于今年十一国庆正式开街,焕新归来。
也正是在今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温州市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同时要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彰显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特色和形象,让人不禁探究其背后有何深意。
01.老街深处看变迁
寺前街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迄今逾800年历史,亦是“永嘉场”(龙湾永强的旧称,因古时有永嘉盐场而得名)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关于寺前街源起何时,坊间素来有多种传闻。
从800多年前的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算起,是其中的一种说法。那一年,温州遭受了一场巨大海啸。海啸后,朝廷赈灾重建“永嘉场”,以外迁移民来填补温州人口空缺。
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北宋仁宗时期。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公元1022—1063年)期间,取消了城市原先的宵禁制度,也取消了原先严格的坊市界限。街,自此走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中,而后夜市逐渐开放。时至今日,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街的繁荣与更迭究竟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寺前街的形成确应在宋代。
而寺前街的前身,还要从唐代说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朝廷在大罗山东麓设置永嘉盐场,简称“永嘉场”。在长期发展中,“永嘉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核心之一。在它的中心枢纽地段,日渐形成的商贸中心,就是后来的寺前街。
数百年来,寺前街作为“永嘉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温州越发亮眼。提及“永嘉场”,人们便自然联想到寺前街。其街西店铺枕河临街,街东门面紧挨院落,街景热闹繁华数百年。沿着青砖小巷一路而行,便能感受来自繁华市井的浓郁气息。这是多年前立于寺前街可看到的一景。
纵观古往今来,在温州这座“民营经济”之城,“前店后厂”的作坊式鞋厂,曾一度成为外界对温州的深刻印象。旧时的寺前街,因其独特位置,而衍生出“前店后埠”这一模式,成为商贸经济繁荣的产物。尤其在明末清初之时,寺前街全街店铺超两百间,仅苎麻渔网店便多达二十余间。市场之兴盛,吸引温州邻近各县不少人慕名而来。
如今,寺前街的这种商贸文化传承,依然深刻影响着龙湾。人们在此可以感受到的历史文化,也远不止于此。而百年老街要焕发新生,势必要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中找到核心支撑,而非仅靠商贸业态与情怀消费。
为此,2022年9月,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开工。这一工程完成后,作为浙南建制镇最早的街道之一,“寺前街”将焕新蝶变为“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
02.扮靓“面子” 夯实“里子”
走进一条街,读懂一座城。如今,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推进。可以期待的是,未来,龙湾将以寺前街为载体,以满足文化体验、时尚潮流、城市休闲的消费需求为目标,打造浙东南滨海唯一的古运河水埠商贸文化历史名街。
百年老街的焕新归来,将完成从“寺前街”到“寺前街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跨越转变。如何推陈出新,既扮靓“面子”,也夯实“里子”,让游客从单纯的游览“走向”深度的体验,不仅是寺前街,更是当下其他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的一大难题。
文化新地标,既要“焕新”,也要“如旧”。只有保护好老街古建筑最原始的“形貌”,才能更好地留存历史中的“文化记忆”。新旧之间,寺前街正依托盐场、民俗、潮流“三组文化”展开街区故事线,将盐文化融入整条街区,塑造出寺前街的盐场历史方位感;围绕民俗文化,全链条打造人生八禧民俗消费体验,让寺前街寻找到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以潮流文化为标志,孵化年轻人喜爱的文化IP,引入网红书店、买手店、文创超级市场等文化业态,让创意文化“燃”起来。
引流新场景,既要“烟火气”,也要“仪式感”。2023年,淄博这座城市的“火出圈”,靠的便是颇有“烟火气”的地道烧烤。凭烧烤就能带火一座城,那为何只有淄博?淄博烧烤协会会长陈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淄博烧烤的爆红出圈,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带动……可见,如何以场景之名调动年轻人的“多巴胺”,是不少城市提升自身知名度的一大关键。
显然,寺前街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在街区内布置怡和酱香品雅萃、后巷问俗聚八喜、滨水榕影小丽江等六大“沉浸式”场景体验,很大程度上便是为了吸引这些年轻群体的目光。未来的寺前街,不仅将保留、重现、升级曾经的市井文化,袅袅的“烟火气”也将让游客看到不少老字号的涅槃重生。同时创新打造的原创IP“阿寺江湖”沉浸式剧本长街游,还将给足游客“仪式感”。
消费新高地,既要做好商贸传承,也要引入“新活水”。寺前街曾经是原永强区一条最古老,最繁华的商贸街。广货业、药业、南北货业、鱼咸业、酱酒业、米业、水果业、餐饮业等九大商业公会都在此成立,足见当时的市场之兴盛。最近两年,这里倾力打造怡和非遗工坊、老供销体验馆等一批公益类文化场馆,正是古往今来的一种商贸传承。
但要打造消费新高地,仅仅做好商贸传承还远远不够。为此,寺前街在改造提升中,融合了一众新时尚新元素,引入商业“新活水”。即将开街的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汇聚各类网红书店、画廊、剧本杀场馆、生活家居馆、文创产品馆等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特色商业业态,还将以“中国禧街”的金字名片亮相,集结礼仪策划、汉服旗袍、婚纱珠宝、摄影摄像、家纺家具、中西甜品、美业机构等众多婚庆品牌。
03.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曾经,龙湾以制造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发达、市场主体活跃而著称,拥有“中国制笔之都”等国字号“金名片”。要实现从传统工业大区向创新强区、文化强区的转变,不仅是一场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考验,还需融入更多的创新与智慧。
为此,龙湾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近年来,龙湾以“三带一馆群、一街一古堡”文化建设项目为基本框架,尤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精心打造各类民办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场馆,全力以赴构筑文化高地,激活龙湾文化发展新动能。
其中,“一街”指的是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一古堡”则为永昌堡,二者构成了永嘉场文化的两个重要节点。从地图上看,永昌堡和寺前街以永强塘河连通,形成“一街一古堡”的呼应格局。而位于这两点之间的温州和合文化园,则将两个重要点位串珠成链,一个“永嘉场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呼之欲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乘兴而来。
去年国庆至今,龙湾和合雅集、阿寺江湖·有点艺术生活节、龙湾和合雅集2.0等多场在此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寺前街的火热“开街”蓄力之余,累计接待游客近32万人次。受益于火爆的人气,其中入驻商户营收超210万元,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各平台视频浏览量近150万次,不少人表示开始期待下次活动。
眼下,杭温高铁的开通使交通优势不断释放,由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将“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透过这条老街回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江南水乡古镇的影子,它也几乎浓缩了温州历史发展的横断面。
2022年底,龙湾区成功列入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23-2025)扶持对象,着力打造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如今,沉浸式文旅风潮正劲,寺前街再添“阿寺江湖”这一网红IP,在打破固有思维的基础上,打造温州首个原创IP“全沉浸式”文化创意街区,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焕新回归。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