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2024-09-20 16:39:47 - 重庆晚报

消化道出血是指由于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血液从胃、食管、十二指肠或大肠等部位流入消化道腔内的情况。这种病症可轻可重,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症状,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将详细介绍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消化道本身的病变。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胃酸过多、感染或食道胃黏膜受损等因素均可引起溃疡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中老年长期酗酒者及严重肝病患者。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可引起食道静脉曲张,增加出血风险;消化道肿瘤:肠胃道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等,也可能导致出血。肿瘤的生长可能破坏附近组织,引起出血;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引起结肠和直肠的炎症和溃疡,从而导致出血;异物或溃疡穿孔:异物或溃疡穿孔可能导致胃肠道受损,引发出血。

2.邻近器官的病变。邻近器官的病变有时也可能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例如,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等。

3.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例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尿毒症、血管炎等全身性炎症性疾病。

4.其他因素。应激: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精神紧张等应激状态也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药物:某些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引发出血。

二、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1.临床表现。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则多表现为黑便或鲜血便;腹痛与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常伴随腹痛或腹部不适,程度轻重不一;全身症状: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甚至休克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对于无明显症状但怀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便隐血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筛查方法;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提示存在消化道出血。

3.影像学检查。胃肠镜检查:胃肠镜可以直观观察消化道黏膜,发现微小的病变,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血管造影:当内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点,怀疑有消化道动脉出血时,可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若造影剂外溢,则可确诊为消化道出血。

三、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患者稳定: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首先需要保持生命体征稳定,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并进行适当的补液;禁食禁水:急性出血期需禁食禁水,避免刺激消化道,加重出血。

2.药物治疗。止血药物: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血凝块形成;血管收缩剂能收缩血管,减缓出血;输血治疗:对于大量出血导致贫血的患者,需要及时输血治疗,补充血容量。

3.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消化道出血的方法。通过内镜下观察出血部位,可以进行止血措施,如注射药物、电凝、激光光凝、止血夹等。

4.介入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采用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插入到出血来源的动脉进行栓塞,阻断出血动脉的供血,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5.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且难以控制的出血,如大出血、持续出血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切除出血部位、结扎出血动脉等方式来控制出血。

结语: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多样,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