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看新变化|秸秆经纪人:我给秸秆找出路

2024-09-20 18:20:3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报

新职业看新变化|秸秆经纪人:我给秸秆找出路

入秋后,杨子栋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的季节。手机响个不停,电话那端人们急切的声音传来:“啥时候来收秸秆?”  

秸秆经纪人,这是杨子栋近年来的“新身份”。

今年47岁的他是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丰茂源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如今专职收购小麦、玉米秸秆。过去烂在地里、一烧了之的废弃物,在杨子栋眼中都成了“香饽饽”。

“给秸秆找出路,过去让人头疼的‘老大难’解决了,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杨子栋的喜悦,挂在脸上,甜在心间。

看准供需市场,村民变经纪人

村民杨子栋,是怎么跨界转型,成为一名“秸秆经纪人”?采访中,杨子栋讲述了这背后的故事。

视线回到2004年,杨子栋凭借在永昌县汽运公司当修理工时练就的本领,在朱王堡镇上开了一家补胎店,由此开启他创业的步伐。2009年,随着市场行情的转变,他又利用积累的资金在朱王堡镇建起了当地第一家特禽养殖场。

在夫妻二人的苦心经营下,养殖场规模日益壮大。

“当时我还养了200多只羊,很快我就发现,羊的饲料跟不上了。”杨子栋口中,由于养殖场饲料需求大,本地饲草原料零散,外地购买又太贵,一时间,饲料供给成了难题。

清河地区是金昌市粮食作物主产区之一,杨子栋便把目光投向了当地小麦、玉米收获留下的秸秆。

干别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有魄力的杨子栋,认为这个路子能行。“那咱就试试看。”

2010年,杨子栋斥资购入了第一台打捆机,开始在周边乡镇收购秸秆,供应自己的养殖场。

很快商机就来了。

“这秸秆在牧区,那可是宝贝。它们是反刍牲口饲料的主要原料。”杨子栋说,而秸秆处理其实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户。“现在不能焚烧,村民的意识也有提升了。可有的人家也没牲口,就任由秸秆在田里堆放腐烂,影响第二年的种植。”

一头处理成难题,一头亟需要原料。看准供需的市场,杨子栋就成了这“中间人”,也就摇身一变,从事起“秸秆经纪人”这个新行当。

眼见家庭农场的规模越做越大,业务也越做越广。杨子栋先后购入了打捆机、码条机、铲车等各类农机20多台,每年收购的小麦、玉米秸秆超过两万吨,流水上万元。

靠小秸秆走上富裕路,这是杨子栋此前不曾想象的。

杨子栋眼里,这是一份绿色的事业。“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饲料需求,降低了养殖成本,又让秸秆变废为宝,可以说一举多得。”

行走田间地头,“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经纪人,听起来就很风光的职业。可“秸秆经纪人”的日常,都穿梭在田间地头。

杨子栋从7月起,就开始围着水稻秸秆的收割和储运打转。忙不过来的时候,要招20多名工人。

田埂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打捆机进场将秸秆搂到一起,压实、打捆,“吐出”一个个圆形的草块,整齐地码放在麦田中。杨子栋和工人则在草捆间检查秸秆质量、测量含水量。

用做饲料原料的秸秆,对品质要求更高些,杨子栋对此严格把关,十分认真。

如今收秸秆的足迹可谓是走南闯北。“很多四川、河南、安徽、陕西等地的种植大户,都找我去打捆秸秆。你看我现在人在金昌,可我的设备就在四川,还有工人在那边忙碌呢,在南方流动作业。”杨子栋笑着告诉记者。

而这些秸秆,将被运送至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的养殖场和饲料厂。

昔日的“生态包袱”真正变为“绿色财富”,受益的不止是杨子栋。

“收秸秆根据种类和品质不同,高的话一亩地能有130—160元。有的地方政府还有补贴,比如小麦秸秆,政府还额外补给农户一亩地15元,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2022年,永昌县全面启动了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杨子栋的家庭农场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围项目服务名单,专门从事秸秆处理这一环节的托管服务。

马上进入9月下旬,本地的玉米和小麦秸秆也该进入收割季。又到了杨子栋“大干一场”的时候了,他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行走乡村,回收秸秆,服务农户。

杨子栋还计划着,引进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秸秆回收的效率和质量;与更多的养殖场和饲料厂建立合作关系,将秸秆草料销售到更远的地区。

望着田地里即将被运走的秸秆,那是杨子栋红红火火的新天地,一片金色的未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