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创业者的几个启示

2024-10-30 05:00:50 - 上海证券报

◎记者李兴彩

2001年回国创立芯原,2020年带领公司成为“中国半导体IP第一股”……二十多年间,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经历了半导体产业的飞速发展、产业变迁,带领芯原股份经风雨迎彩虹。

回溯戴伟民创立芯原及公司发展的历程,其远见卓识、坚韧品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对中国芯片产业及芯片公司发展有着借鉴意义。而“一门三兄妹,创立6家公司”的佳话,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瞄准市场最前沿需求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张江创立了中芯国际。2001年,戴伟民就回国创立了芯原,他当时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

“我觉得中国这次能行。”戴伟民回忆其创业缘由时说,1998年,他作为专家被邀请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半导体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年秋天,上海启动了“聚焦张江”战略。他认为,在国家和上海的大力重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张汝京团队的加盟等诸多因素合力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有望驶入发展快车道。

中芯国际刚破土动工,戴伟民就“急匆匆”回国创业,因为他要跑在中芯国际投产的前面做好一些技术布局,晶圆厂才能运营起来。

“如果说生产芯片是造房子,那么半导体IP就是房子里的厨房、客厅、洗手间这些模块,标准单元库则是砌房子用的砖。”戴伟民打比方介绍道。中芯国际创立前,中国半导体产业没有自己的标准单元库,且海外的标准单元库面临着出口管制的问题。这意味着,中芯国际想造房子(生产芯片),但没有砖头(标准单元库)可用。

芯原股份为中芯国际开发了第一套0.18微米的标准单元库,解决了其面临的知识产权困境。截至目前,芯原股份已为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晶圆厂设计出超过50套标准单元库,有力支撑了两大晶圆厂和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前行。

上市路径选择很重要

根据芯原股份的年报,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9.5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0.82%,较去年同期31.24%增加了9.58个百分点。

而芯原敢持续进行高研发投入,既源于半导体IP研发的需求,也源于其当初选择的上市路径。“芯原创立时,目标是在纳斯达克上市。”戴伟民解释,纳斯达克更关注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能力,芯原可以不局限于短期盈利,而瞄准长期发展目标大胆投入研发。

戴伟民说,2015年,芯原本已完成了登陆纳斯达克的路演,但因看好A股资本市场的改革,后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

企业文化是永续经营的关键

谈及人才问题,戴伟民介绍,公司重视校招及与高校的合作,坚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也是芯原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芯原股份遵循“Fair(公平)、Care(关爱)、Share(共享)、Cheer(快乐)”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关心员工生活。

“一家对员工很好的公司。”提起芯原,芯片圈人士往往脱口而出地评价道。戴伟民给芯原打造了“硅谷式企业文化”:实施弹性上班制度,员工8点半之前到公司可享受丰盛早餐;为培养“芯二代”,芯原为员工子女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日、暑期班、小芯原艺术团……

戴伟民认为,公司文化是芯原的软实力,也使得芯原拥有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的离职率。2023年,芯原中国本土员工主动离职率为2.8%,远低于同期中国本土半导体行业平均约16.5%的主动离职率。2024年10月,芯原荣登“2024中国典范雇主”榜单,在这之前,芯原已连续三年被评为“芯片行业最佳雇主”,这充分体现了芯原的软实力。

华人也能做好半导体

在中国有一个芯片家庭,其成员的创业史充分彰显出,华人也能做好半导体——这就是戴氏三兄妹:戴伟民、戴伟进、戴伟立。他们均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先后创立6家芯片公司。

1995年,三妹戴伟立在自家客厅与丈夫周秀文一起成立了Marvell(后取中文名“美满电子”)。在离开美满电子后,他们又投资了几家芯片初创公司。二哥戴伟进在1996年联合创立了硅谷远景公司(SiliconPerspective),该公司后被楷登电子(Cadence)以约5亿美元收购。2007年,戴伟进出任GPUIP公司图芯的CEO,图芯后被芯原收购。

戴伟民曾于1995年带领自己的博士生创办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公司Ultima,Ultima于2000年与由胡正明教授联合创办的美国伯克利技术公司(BTA)合并为美国思略科技(Celestry),后被楷登电子以约1.35亿美元收购。

除了提供半导体IP授权之外,芯原股份还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

有意思的是,芯原股份在97%的研发人员身处国内的情况下,有约30%的销售收入来自境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