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依法依规守好机动车检验检测关

2024-10-30 11:32: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日前,四川对外公布了出具虚假机动车排放检验报告等六类典型案例,要求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动污染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链条打击机动车检验检测、维修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

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是开展移动污染源源头治理的关键举措之一。然而,一些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动“歪脑筋”,从问题的发现者,成了违法排污的帮凶。此前有抽查发现,多家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行为,而且造假形式花样繁多。有的用其他设备的风扇转速伪造实际检测车辆转速,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有的通过松油门、换挡位等方式降低车速,进而降低车辆排放污染物检测浓度;有的在检测设备进气管上人为安装阀门,减少进气流量,降低尾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有的无正当理由变更检测方法,降低检验标准,使得车辆由不合格变成合格;有的甚至还出现冒名顶替、换车替检情况。其中3家检验机构并未建设重型柴油车检测线,根本不具备检测重型柴油车的能力,在2021年—2023年却违规检测重型柴油车高达864辆(次)。

氮氧化物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是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根据北京最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报告,本地排放污染大户——移动源的占比达46%,其主要贡献来自柴油车与汽油车。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其氮氧化物排放量超全市排放量四成。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移动源超标排放对大气污染贡献日益凸显,也是大气污染治理需要聚力攻坚的对象。如果任由这些移动污染源“带病上路”,会加重大气污染,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行为不仅影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也严重侵害群众环境权益。要多管齐下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整治,重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首先,要加强常态化监管检查。采取现场检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切实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业务能力及检测质量监督核查。以“零容忍”高压态势,严查检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为环境管理提供精准、可靠的检验数据支撑。江苏省苏州市创新研发“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非现场监管‘AI前哨’系统”,让检测不规范行为和检测作弊行为无所遁形。四川省持续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前8个月共查处机动车检验机构弄虚作假案件18起。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生态环境分局对全区4家机动车辆排污检测企业实行驻厂跟踪监管,确保检测方法、监测数据合规合法,安全可靠。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其次,要依法惩处违法行为。对存在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签发虚假维修合格证等弄虚作假问题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切断作弊装置生产、销售、使用的利益链。深化行刑衔接、实施联合惩戒,全链条打击机动车检验检测、维修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和曝光不规范检测、弄虚作假出具虚假排放检测报告的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和警示,倒逼企业规范检测、守法自律,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持续净化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环境。

第三,要强化行业自律。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是确保机动车合规达标排放的“守门人”。守法诚信是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生命线。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必须抛弃侥幸心理,坚守数据真实准确的底线、生命线。要健全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及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着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机制。同时,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恶性竞争等问题,鼓励有条件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行业规范自律发展,彻底消除恶性竞争“后遗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