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访谈|专访人保再保险党委书记、总裁张青:再保险中心是金融强国的标配

2024-10-30 11:56:00 -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孙诗卉实习生华辰烨上海报道

10月23日,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张青出席2024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主论坛并为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正式入驻揭牌。业内认为,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一批专业保险机构的正式获批入驻,填补了此前功能区缺乏专业再保险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提升再保险交易生态圈集聚力。此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还在场内完成了21.18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分入业务,成为临港首家业务规模超过20亿元的再保险机构。

会议间隙,张青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分享了他对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发展国际业务以及推动双循环战略的见解。

张青表示,人保再保险作为首批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功能区的再保险专业机构之一,将在推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服务国内外双循环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他强调,公司将以服务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金融强国建设为目标,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和能力建设,提升再保险服务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同时,他还提出了吸引外资参与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通过金融科技应用和服务创新,支持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张青认为,“建设好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关键是如何吸引全球资源共同参与进来”,加快集聚效应、制定灵活政策以及提升服务能力将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1访谈|专访人保再保险党委书记、总裁张青:再保险中心是金融强国的标配

服务双循环战略,助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交易中心)。同月,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发布,也从地方立法层面为登记交易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时隔2个月,随着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正式揭牌,以及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等首批专业再保险机构的正式获批入驻,上海再保险产业链的拼图逐步补齐。

21世纪经济报道:人保再保险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否有一些具体规划?

张青:人保再保险成立于2017年,我们始终坚持公司发展与国家战略规划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我们发挥再保险功能作用的核心定位之一。

双循环战略的重点在于“循环”,从广义上讲,建设金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构建起长期向好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从狭义上讲,金融业是服务经济体系循环运转的重要支撑,高水平开放是稳定这个重要支持的关键一环,这是循环的意义所在,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则是打造这个重要支撑的重要举措。

从国际环境看,我们也关注到再保险中心已经成为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配,比如欧洲伦敦的劳合社、北美的百慕大、亚洲的新加坡,都在促进风险分散、服务保险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自2023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各方的瞩目和支持下,取得了多个成果和突破,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未来也必将在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保险业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要建设好金融中心,要有久久为功的长线作战思维,伦敦和纽约的再保险中心建设都并非一日之功,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经验需要我们充分借鉴。更要抓住能力建设和风险控制这两大核心要素,实现健康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而这两大核心要素也与我们人保再保险的发展定位高度重合。

人保再保险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风险管理和技术能力建设。近几年,我们每年发布2-3个新产品,为金融风险管理提供工具支持。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在于通过专业赋能提升再保险服务质量,这也是人保再保险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中发挥作用的底气所在。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加大了在专业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人保再保险在金融科技应用上已有很多尝试,我们开发了多款小型实用的应用程序,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气候领域,针对行业需求持续输出专业支持。

经过七年的努力,我们从行业的底层逐渐上升至行业中游,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将使我们对国际业务的服务更加具象化。人保再保险国际业务自2017年开始发展,作为新进入者,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极为不易,经验教训不少,虽然起初效益不佳,但通过七年不懈的努力,已经实现了承保毛利。随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建设,国际业务的服务将更加聚焦,并推动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我国再保险机构的海外发展情况如何?如何缩小再保险贸易逆差?

张青:从目前的情况看,中资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还比较少,主要以离岸方式开展国际业务,但面临着文化、经济、法律、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对业务底层信息也缺乏足够了解,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剧烈变化、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对再保险走出国门形成了更大挑战。可以说,服务供给难、风险管理难,是目前国内再保险业务境外分出多、分入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能力先行。

从人保再保险的角度来看,在做国际业务分入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建设海外的服务网络。这个过程中,人保再保险始终致力于和当地保险机构建立伙伴关系,逐步搭建海外朋友圈和服务网络。近两年人保再保险国际业务品质的大幅改善,得益于建立了专业化的核保体系、自主开发了多款定价工具、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这是人保再保险能力建设结出硕果的现实案例,也是我们积极探索国际化进程,为缩小再保险贸易逆差贡献力量的基础所在。

服务好五篇金融大文章,加快上海再保险中心集聚效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国务院今年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到了包括再保险在内的多个重点领域,明确了保险行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人保再保险是否有服务国家写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案例?

张青: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我们深入讨论了如何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尤其是国家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和七大保险,包括再保险、绿色保险、科技保险、养老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方面。

人保作为金融央企,我们不仅要理解国家宏观方向的精神实质,还要将其具体落实到实践中。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血脉的核心在于循环。对于金融业而言,需要从促进实体经济的角度发挥作用,物质损失保障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但不是唯一抓手,保险业更需要在风险减量、社会治理、责任保险、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来发挥好促进经济循环的功能作用。

不同于银行信贷业务资金融通,保险行业更专注于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增强各行各业的韧性,以确保整个经济链条的稳定性。而在这方面,人保再保险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支持国家在交通、科技、海运等重点领域的强国建设,真正发挥好血脉功能,推出了多项创新产品和服务,例如“寰链智评”,其内嵌的全球供应链国别风险区划及韧性指数,旨在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风险,从而增强抵御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在安全生产责任险方面进行了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社会数据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风险评估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21世纪经济报道:你对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张青:我期望上海再保险中心能够获得更多机构的支持,促进集聚效应。无论是刚刚成立的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还是其他形式的支持,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形成集聚态势,吸引更多参与者,同时制定更为灵活的政策,让更多的措施先落地实施。

在明确了风险和底线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同时注重管理和服务,在这方面,上海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无论是在市政府层面还是地方分支机构,对于开放先行者的高效关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相信这种高效会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在对全球市场的开放度和包容性方面,现在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如何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参与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之中。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需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特别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践行包容服务理念,将会更加吸引全球再保险企业的参与,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