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线”传非遗!永寿民间剪纸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转自:咸阳发布
妙手“剪”生活“弧线”传非遗
永寿,地处周文化发源地,剪纸技艺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豳国,于南宋时期成形,悠悠岁月赋予了它深厚的历史底蕴。
永寿民间剪纸独具特色,既有南方剪纸的细腻清丽与精致典雅之韵,又兼具北方剪纸的粗犷恢宏和朴拙厚重之气,2009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弧线排纹剪纸技法,让剪纸作品灵动雅致、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说起弧线排纹技法,不得不提到永寿民间剪纸省级传承人张艳娥。张艳娥自幼承家学,6岁起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扎花、剪窗花,11岁正式向村里老人学习民间剪纸和扎花艺术。此后,她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剪、日日练。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则在煤油灯下剪剪画画,善于观察生活的她,用绘画记录生活点滴,结合大量搜集的民间美术图案,进行剪纸练习。在不断锤炼和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改传统直线排纹为弧线排纹。
以弧线为主要构成元素,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动感和韵律美,与直线排纹相比,更具柔和、灵动的视觉效果。弧线排纹的出现,丰富了永寿剪纸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剪纸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多样化。
在永寿县,永寿民间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宋阿利接过外婆张艳娥的“接力棒”,延续着永寿民间剪纸文化。10月16日,走进永寿县甘井镇刘坳村,宋阿利的房间里大大小小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我从小住在外婆家,在她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学会了剪纸。以前外婆常画蝴蝶,我来剪,后来我有了将各式各样蝴蝶呈现一幅作品的想法,剪出了《百蝶图》这幅作品。”年近50岁的宋阿利介绍。
在《百蝶图》这幅剪纸作品中,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蝴蝶栩栩如生,有的蝴蝶对称展开翅膀,有的蝴蝶翅膀呈不对称形态,一只只惟妙惟肖,仿佛随时能从纸上飞舞而出。
宋阿利的作品以弧线排纹为主,粗细相宜、大小兼顾、清丽典雅、生动传神、收放有度、自然天成。很多剪纸作品素材源于生活,如《杂耍娃娃》《喜上眉梢》《蝶戏太阳鸟》《奥运福娃》等,深受大众喜爱,曾在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剪纸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部分作品被乾陵博物馆、咸阳市群众艺术馆等地及收藏界人士收藏。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了解永寿民间剪纸,宋阿利将剪纸与地标相融合,创造出带有永寿标志的剪纸作品。
“这幅剪纸作品《永寿》,‘永’字包含盛开的槐花树及采摘槐花的小朋友、蜜蜂采花蜜、蜂房等元素,‘寿’字则由绣花、剪纸娘子及战鼓等元素组成。”宋阿利介绍。
凭借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宋阿利带动附近村镇30余人投身于剪纸这项传统技艺中,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从对剪纸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各种剪纸技巧,生活也因剪纸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可以带动更多人了解剪纸、喜爱剪纸,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宋阿利坚定地说。
近年来,永寿县积极保护非遗项目,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永寿民间剪纸的魅力。在永寿县文化馆,布置了非遗项目展室和民间剪纸展室,通过照片、实物等还原非遗项目,加强对永寿非遗项目的宣传。并成立了永寿剪纸培训基地、张艳娥剪纸工作室等,鼓励全县妇女学习剪纸技法,截至目前培训学员近500名。
“非遗宣传日、永寿槐花旅游文化节等重要节庆假日,都会开展非遗展示展览宣传活动,我们将持续扩大剪纸技艺培训规模、开发一系列跟剪纸相关的文创产品,为永寿的非遗发展贡献力量。”永寿县文化馆负责人说。
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绽放新活力,永寿民间剪纸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及永寿县的大力保护下,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