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稽山之战——汉将李陵果敢迎击匈奴大军

2023-11-30 22:44:56 - 消息动态

转自:中国国防报

原 典

卒遇敌者,不可妄动;见异物者,不可辄发。

卒遇敌而妄动则必败,见异物而辄发则必危。

突然遇到敌人,不可轻举妄动,否则一定会失败;发现奇异的东西,不要急于处理,否则极有可能将部队置于危险之中。

经典战例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5000余名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伺机寻找单于主力决战。当汉军行至浚稽山一带时,被匈奴数万骑兵包围。

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李陵一面集结战车,以车为营,充当防御阵地;一面将全军分为前后两部分,前方使用戟盾防御,后方使用弓箭进攻。匈奴单于集中力量,企图一举消灭汉军。汉军以坚固的盾阵和灵活的箭阵予以反抗,使匈奴伤亡数千人,逆转了战局。单于又召集8万余人再次围攻汉军。李陵在敌军突增和己方伤亡较严重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变步战为车战,并根据负伤轻重对士兵进行了细致调整,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战斗力,逼迫匈奴撤退。

就在单于退兵之际,汉军军侯管敢叛逃,泄露了“汉军无援,箭矢将尽”的秘密。单于遂督众急攻。由于李陵部未得到接应和支援,终因实力悬殊,大部被歼,仅400余人成功突围。

战例解析

虽然浚稽山之战以汉军失败告终,但李陵作为统兵将领,在10余天的战斗中始终临危不惧,通过灵活的处置多次陷敌于被动。

发挥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李陵率领的步兵部队之所以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与其兵员构成和训练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汉武帝南征荆楚之后,南越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大量荆楚青壮年北上中原谋生,其中不乏奇才剑客、侠义肝胆之士。李陵任骑都尉之后,在边塞酒泉、张掖一带练兵备战,征召来自荆楚之地的勇士,每天训练阵法、技能,并为他们配发了更为厚重的盾牌和弓弩,大大增强了战斗力,使内部关系更融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陵牢牢抓住了这支部队特有的“乡愁”和装备优势,结合所读兵书和掌握的制胜之道,从而在面对强大的匈奴军队时,变被动为主动。

冷静思考,明辨对手劣势。“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想在战场上击败对手,熟知敌之劣势与发挥己之优势同等重要。汉军千人对阵匈奴数万人,数量上处于下风;汉军步兵对阵匈奴骑兵,作战也处于下风。另外,匈奴部队在主场作战,附近有多支机动部队待命支援。表面上看,匈奴占尽优势,汉军几乎无匹敌之力。然而,李陵认为,骑兵以冲击见长,只要降低其冲锋速度,就可大大削弱骑兵的战斗力。此外,从地形上看,浚稽山东南不远处是密林峡谷,一旦诱敌至此,就可慢慢蚕食敌军。因此,不管是盾阵御敌、放箭击敌,还是战车为营、且战且退,李陵都牢牢抓住了敌人的这两个劣势,不断迟滞、消耗对手,造成匈奴骑兵的大量伤亡。

坚决行动,把握战场胜势。知彼知己,只是做到了分析判断情况的第一步,一旦定下战斗决心,就要毫不犹豫地实施作战行动,把战斗构想中的优势转化为制胜战场的优势。此外,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指挥员能够率领部队坚决执行作战计划,是增强士兵信心、提振杀敌士气的重要保证。战前,李陵就把孤军深入的实际情况向部队全盘托出,并与主要指挥人员共同研究、制订迎敌方案。在作战过程中,李陵始终处于一线指挥位置,严密观察战场变化,根据情况作出战术调整,并严令部队“击鼓则进,鸣锣则退”。汉军因此较好地落实了既定计划,不断发挥优势,击敌劣势。由此可见,指挥员的决心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部队的作战表现和效果,倘若踌躇不前,不仅会错失战机,甚至可能造成覆水难收的局面。

浚稽山之战——汉将李陵果敢迎击匈奴大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