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抗病毒类药品供给紧张,药品如何更好地“拆”?

2022-12-30 14:27:00 - 北京晚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近来,市场上退烧、抗病毒类药品供给紧张,个别药店甚至出现布洛芬“一芬难求”的现象。针对此类情况,多地药店开始采用药品拆零的方式进行销售。

12月26日,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同仁堂药店某分店的拆零专柜处,工作人员将一瓶100粒装的布洛芬片拆装成5份,每份20粒。每份药品都用专用袋密封,并钉上用药说明书,一位顾客只能购买一份。今年80岁的消费者周大爷对此表示:“买100粒装的我们肯定吃不了。买这个小袋的才3块多,足够了,还可以避免浪费,把药留给更多需要的人。”

退烧、抗病毒类药品供给紧张,药品如何更好地“拆”?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药品零售操作规程应当包括药品拆零销售,且明确了药品拆零销售应当符合的要求,例如负责拆零销售的人员经过专门培训等等。可见,药品拆零销售是合法且理应存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的药费支出,减少了药品浪费,尤其是在药品紧缺时,还能在不影响病人用药的前提下惠及更多用药需求者,绝对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但这种销售形式为何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大量普及呢?或许是多方因素造就的结果。

首先,源于药店本身很少提供拆零销售的服务。其过程耗费人工和材料成本不说,一旦因操作产生药品安全问题,还会危害消费者健康,药店也会因此而担责。且拆零售卖往往意味着销量减少,直接影响药店利润。简而言之,药品拆零销售“更麻烦、利润更低、风险更大”。

其次,源于许多消费者长期以来整盒、整瓶购买的习惯,即便有部分消费者想要拆零购买,药店却没有此类服务,久而久之便也作罢了。同时,也存在消费者对于药店拆零规范性的疑虑——药品来源何处、其安全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最后,这与药品本身特质也有一定关联。每盒或者每瓶药的固定标配基本都是一个包装盒、一份说明书。因此,除非拆开后每份药品都分别详细标注,否则对消费者而言,药品的保质期、用法用量、存储条件等重要情况都处于“未知”之中,服用时不方便还是小事,就怕因此产生服用隐患,让“治病”的药品反而成了“致病”的罪魁祸首。

不难看出,药品拆零销售有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其局限性。对于“拆零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加强监管、确保药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对药店予以支持,让拆零销售对于药店而言不再是“损失”;还要优化完善药品包装,让药品在拆零后仍然有信息标注可查,打消消费者疑虑,使其愿意接受并购买拆零后的药品。此外,尤其在“特殊时期”,在拆零销售的同时也需做好实名限购措施,否则拆得再“零”也是徒劳,依然无法避免个别囤药现象的产生。

拆分的是药,凝聚的是力量。在“买药难”的境况之下,药品拆零销售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对于急需药品却买不到的患者而言,无疑是多了一份希望与力量,助他们早日渡过难关。这一销售形式在未来究竟是否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拒绝非理性囤药、应合理节约购药”这一概念,都是不变的主旨。

一粒药看似很小,但其背后健康的分量却很重。每一粒药都是资源,都应当尽力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有限的药品在安全、合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更多人的健康作出贡献,才是真正做到了“药尽其用”。

(原标题:药品如何更好地“拆”?)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流程编辑:TF029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