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2024-03-30 13:46:38 - 新民晚报新民网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青山白云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仙都瑞色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梵天净土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江流千载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秋郊牧马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粤北山水

一名山水画家的行走笔记

吴南瑶

海浪拍岸,群峰峥嵘,角马迁徙,都是自然界力学的崇高。康德说,当自然界在数量和力量上超越人的理性所能把控的程度时,就会产生崇高。

中国山水画中,北宋画家们铁笔下的无上高峰无疑是对崇高这种美学追求颇为贴切的一种表达。

在崇高中,是想象力与理性的某种协和一致的状态。

只有青山无古今

近期,汤哲明与陈翔、钱轶士、谢兴涛攒了一个名为《日课》的展览。作为一名山水画家,汤哲明是坚定的写生派,曾经四入太行山。背着十几斤的画具,盘桓攀爬在群峰之麓,时而川谷深幽,赤壁丹崖,时而林木茂盛,波光粼粼。作为“全景山水画之父”的宋代画家荆浩,当年便隐居在太行洪谷作画,自号洪谷子。汤哲明想象,千年前,李成、范宽、燕文贵、郭熙如何以太行的无上高峰为毕生景仰,他们长期居于山间,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

山水画艺术至宋代而集大成,一方面南方山水画派随着文人画的昌盛而崛起,舒朗恬静,追逐内心,自唐人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至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熙)、米家父子(米芾和米友仁)等一路至今,渐为当代山水画的主流。而与南派画家们崇尚平淡清雅的气局迥异的是,北派画家们崇尚奇峭突兀,“外露筋骨”。南北派无所谓高下,只是两种不同的美学对于自然、生命的表达。

汤哲明最早是从谢稚柳主编的一批五代、北宋画家画册《燕文贵、范宽合集》《董源、巨然合集》等书中领略到了宋代山水画的宏大气象。这是他山水画学习历程中的重要启蒙。但由于当时印刷技术有限,想要临摹其中的画作,看不清细部。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上大美院毕业后,汤哲明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做编辑。当时,日本二玄社印制的大帧唐宋书画首次现身大陆。二玄社印制的这批仿品几乎是纤毫毕现地反映了原作,可说是“下真迹一等”。当时一张巨幅“画作”的价格是10000元。汤哲明买下第一张“画”是郭熙的《早春图》,这笔钱差不多是他半年的工资。两年内,他几乎买齐了所有二玄社制作的宋画。

二十年前,汤哲明第一次踏上了太行之旅,他要用自己的脚和心,去丈量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走过的山水。这大山大水,纵贯足有八百里,由中原大地直上黄土高坡。其间高峰峡谷,流泉飞瀑,有如世外桃源。更有七条连接天外的挂壁公路,都是开凿洞窟隧道于壁立千仞的悬崖之上,惊险无比,堪称人间奇迹。南方并非没有好山水,但相较太行山之大之壮,罕有其匹。二上太行时,汤哲明为带他入山的挚友刘金旺占一绝云:“胡杨风袅袅,石骨气森森,与子同袍意,追云上太行。”

越过山丘的人,才能体悟,坦途自然是人生的礼物,能征服刚古峭劲的人生无疑更有强烈醇厚的滋味。

纸上的马拉松

第一次入山回来,汤哲明深为笔端少有古法、无法由中国画视角为山川写照而苦恼。二玄社的“名画”挂,一张画就占领一堵墙。对着满屋子的“名画”,汤哲明开始一笔笔临摹。向收藏家借画,成为汤哲明学习的另一种途径。刘益谦与王薇是汤哲明的第一个艺术赞助人,十多年间,夫妇俩也慷慨借他许多名迹,有些在他家中一放就是几个月。这种临摹从局部的树枝、岩石、山峰开始,慢慢扩展到整幅画作。“宋画山水总是千岩万壑,将它们摆放得相得益彰是非常困难的。”汤哲明说。

山川还在,笔墨已有,关键问题是今人何在。

在大量模拟宋画的数年间,汤哲明出版了自己硕士论文《多元化的启导》以及博士论文《国画之江南》。后者围绕“江南”情怀由晚唐为起点直至近代,对中国绘画史做了精细阐发。仿佛是对康德所说的“崇高不该在自然物之中,只能在我们的理念中去寻找”,汤哲明越发坚定了自己要走宋画这一路的决心。

汤哲明觉得,在中国历代绘画中,宋画笔笔到位,技法严谨,仅就山水画的技法而言,达到了一个高峰。“宋画练的是画家的体能,让一个人具有开碑裂石的力量。相比而言,元代绘画更讲究韵味,在技法和形似上略微放松,才能意犹未尽。”

相熟的朋友都知道阿汤哥脾气急而倔强,他认定的事就会一往无前不受干扰。他的内心,有一种理科生的执拗与坚持。他充耳不闻旁人对于自己选择的画路的评判,他相信宋画提供的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对技术的积累很坚持,不愿意把艺术在“术”这个层面的难度降低。

范宽、李成、郭熙的这一路画家,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倾于自然,多使用绢,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汤哲明便向博物馆专家请教,自己再动手改造宣纸,以期笔与纸的接触能够反映宋元画法的精微。于夜深人静时,他耐心层层皴染,至于深厚,静候24小时的变化,以期“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创作于汤哲明,仿佛不仅是一场审美的运动,还是一场生命力的挑战。

第三次去太行山写生,汤哲明在山里走了一个月,感觉脚上有了点力气,“我就想回上海之后也要保持下去,要知道之前稍微走点路都感觉有点喘”。那时候,汤哲明大概有170斤。枯燥的“撸铁”,就这样进入了汤哲明的日常。深蹲、颈前推举、站姿弯举、直腿硬拉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节奏。他相信只有自律才能获得更大限度的自由。

画论上的“南北宗”原本来源于佛教史上的宗派,所谓“南顿”“北渐”,后者所重视的“渐识”指的就是长年累月的苦功修炼。

人的存在形式就是时间,赖以变化的是时间。当我们对时间有敬畏,时间也会对我们眷顾。

汤哲明将自己所有的耐心与坚持都交付给了这场纸上的马拉松。“景宋山房”是汤哲明的斋号,表明了他创作的旨趣与走向:“景宋,而不是仿宋。”他固然醉心北宋山水画的厚重磅礴、包罗万象,树石造型主要师法李郭,取其丰富、精巧;笔墨皴法则李郭之外兼师范宽,取其浑厚、大气;设色一道除传统青绿技法,亦取法现代山水大家谢稚柳、吴湖帆,得谢之精雅,吴之腴润。

汤哲明曾为自己的一本画册取名《仰俯天地大》,取义自近代山水画大家贺天健先生的学艺箴言——仰俯天地大,局促南北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