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审美观之:悲天悯人

2024-05-30 10:22:20 - 北京日报

从五代到北宋末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美学形态,即“悲天悯人”“萧条淡泊”和“丰亨豫大”三种不同的绘画审美观。他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交融的。

“悲天悯人”的思想出自唐代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意即哀叹时世、怜惜众生。反映这种思想的文人和职业画家,不分朝野,其画面意境以荒寒枯寂据重,气候以秋冬雪天占多,色调以晦暗清淡为主,表现出画家对世事的感慨、对苦难的关注、对弱小生命的哀怜,颇有一番沧桑之感。

宋画审美观之:悲天悯人

“悲天悯人”审美观较明显地出现在有点景人物活动的山水画里,如传为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和宋代佚名《江帆山市图》卷(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深山小集里山民们的质朴生活、宋初李成《读碑窠石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里在古木下阅读古碑的老者,都产生出沉厚的沧桑感,宋初祁序山水与动物的结合之作《江山放牧图》卷(故宫博物院藏)里,亦是隐隐于胸的天老地荒之感。画家常常借山水画中点景人物艰难出行的生活画面,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如南唐赵幹《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瑟缩行人、宋初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呵冻吏员以及北宋末朱锐《盘车图》页、朱氏《溪山行旅图》页(均藏上海博物馆)都描绘了与严寒抗争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幅记录了北宋灭亡后开封难民南逃的情景。

宋画审美观之:悲天悯人

人物风俗画则体现得更多,如宋代佚名《盘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把车夫暮前赶山路的艰辛表现得扣人心弦,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绘于崇宁年间(1102-1106年)中后期的《清明上河图》卷,充分展现了底层百姓们为生存而付出的样样辛劳和途遇的种种险境,北宋中期王居正(传)《纺车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和北宋末李唐《灸艾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以特写的方式揭示了乡村百姓世代受煎熬的生活状况。这类绘画的作者都在寻找一种特殊的美感形式——在悲悯中生发出的凄美之感。

这些都说明画家心中有许多不能释怀的忧患意识,随着北宋末社会问题的不断堆积,这种忧患愈加鲜明,在画家的作品里则愈加悲切,到“靖康之难”时达到了高峰。

文章来源:《从〈千里江山图〉卷看宋代绘画审美观》

作者:余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