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预期超10亿元!北京大学以专利许可方式实现脑科学前沿技术产业化
促进神经药理学、脑机接口、疾病诊断等领域新发展;相关技术应用收入预期超10亿元……北京大学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功研发,让科研人员研究和记录自由活动动物的脑干活动变为可能,加速了脑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进程。
过去一段时间,如何在自由活动动物上实现单个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的记录,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关键技术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开启研发历程,历经4年,一款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问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自由活动动物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双光子成像。在此基础上,团队于2022年成功研制出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其搭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运抵中国空间站,成为世界首台进入太空的双光子显微镜。该技术的研发应用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微型化单光子成像技术可以对自由活动小鼠神经元成像,但其分辨率和对比度低,无法实现三维成像,也无法进行连续观测。双光子显微镜的成像视野是我们团队于2017年发布的第一代微型化显微镜的7倍多,同时其具备的三维成像能力,帮助我们成功获取了自由活动小鼠在自由运动行为中大脑三维区域内上千个神经元清晰稳定的动态功能图像,并实现了针对同一批神经元长达一个月的追踪记录。”该项技术发明人之一王爱民介绍。
为了让科技成果早日落地,2018年5月,北京大学与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超维景公司)以独占许可的方式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超维景公司支付230万元入门费,双方约定定期支付销售额阶梯式提成。
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研发人员继续发挥北京大学的科研实力,在企业实践中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已有专利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加速形成更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截至2023年底,应用上述技术的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整机设备累计销售72台(套),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2.3亿元。目前,超维景公司全面进行了相关产品的标准化定型,并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医疗产品应用转化。此外,北京大学还与超维景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围绕双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面向未来的技术合作。
在上述技术的转化中,科研人员通过许可的形式,将科技成果的相关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与企业建立起长期联系,持续跟进技术更新与迭代,为创新主体推进专利产业化提供了借鉴。“与‘买断式’专利转让相比,专利许可方式对双方都有利。在专利转化过程中,起初很难判断受让方是否合适,通过许可的方式可以设定许可期限及使用权限,在专利实施的过程中便有了调整的余地。”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介绍,考虑到专利转化的最终目的是让技术真正落地实施,为避免受让方怠于实施或不实施,还可在许可合同中设定相应的条件,例如,若在某一时间段内达不到相关要求可约定解除合同,让权利人更具主动性。
该项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得益于北京大学整合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一体化运营,建立了科技成果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一门式”全流程贯通的工作体系,架起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立交桥”。2013年,北京大学率先探索改革专利管理制度,设立专利运营基金,挖掘和培育高价值专利,促进成果转化。近5年来,北京大学累计培育运营29个高价值专利项目,涉及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化学化工等领域的重大原始创新。
今年以来,北京大学继续阔步前行,通过项目实施构建起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模式,探索出专利开放许可的有效路径,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将通过“立交桥”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报记者王晶)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原标题:北京大学以专利许可方式实现脑科学前沿技术产业化——架起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立交桥”)
(编辑:晏如责任编辑:吕可珂审校:冯飞)